《四合如意》:社交媒体中的“人”与“情”
张怡微的最新小说集《四合如意》洋溢着浓郁的当代气息与现实感觉,微信、豆瓣、拼多多等日常软件进入小说的叙事空间,交织出社交媒介与人之生存的复杂关系。“情感”是破解这个关系网的关键。它在社交媒介的世界里表现出膨胀与贫瘠的双重面向:铺天盖地的情绪洪流与相顾无言的不知所措。在这亦真亦假之间,张怡微用“情感真实”戳破“如意”的一厢情愿,展示生存的残酷与人性的幽暗,在人物的“抒情限度”中彰显情感的无依与漂泊。但最后,她仍不忘留下光亮与暖意,用文学的方式叩问“人”与“情”的古老命题。
《四合如意》既是小说集的名字,也是书中一篇小说的名字。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盛明用手机与女友茹意保持日常沟通,在三言两语中分享各自的琐碎生活。远隔重洋的两人因手机而“拉近”,却也在不经意间疏远,但双方都在努力维持。小说特意写到了盛明的梦:房东太太给他介绍的女朋友都与茹意连像,她们英语很好、曾在国内教书、富有爱心,一切都是茹意的翻版,但梦中的他已经失去了茹意。盛明在惊醒中给茹意发微信,将爱的焦虑转化成对工作的隐忧,最终在对方的鼓励性回复中“缓过神来”;与此同时,他又陷入恍惚,在对梦的惊惧与清醒的茫然之间不知所措。
身在异乡、孤苦无依、前途未卜,茹意已经成为盛明的心理依靠,但双方的“爱意”又仅仅表现为例行公事般的微信沟通。面对一些疑惑,茹意想要询问,但还是意识到“相隔这么远,有什么好问的呢”?盛明的博士论文题目《情感依恋与现代科技》是对这种恋人关系的绝佳概括:微信这种现代科技维系着他们之间的情感依恋,让彼此的沟通运行在“恋人”的身份逻辑之中,但在这身份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各自生活的暗面——身为教师的茹意积极与患有抑郁症的学生沟通文学,但对方却在日记中写着对老师的讨厌;盛明房东的小儿子丝毫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他的反驳令身为博士的盛明哑口无言。这些事均是他们沟通的话题,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社交媒介为他们提供了将这些“暗面”转化成“明言”的契机,但当沟通真正开始时,这种“转化”的困难又令彼此深感交流的无效。
“如意”,这个寄托着中国人独特情怀的期许与祝愿,在他们的故事里蕴含着太多的辛酸与无奈,他们就生活在“如意”与现实、期许与疲乏之间的玄黄未定中。社会的变迁又极为迅速,二人生活的上海在几年的时间中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茹意甚至认为盛明回来后就会失业。但是,又能怎样呢?小说并未给出答案。或许,这种困境正是题目“四合如意”的秘密所在:在盈溢希冀的题目下奏响的是一曲哀伤的歌,在“恋人”的身份背后蜗居着两个疲惫的灵魂,在剧变的现实中生活着两个不知所措的人。
这种“困境”贯穿于张怡微的小说世界。它被社交媒体掩盖,又在生存的真相中凸显,残酷的“情感真实”让小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缕缕金》中邱言的父亲在晚年享受于微信社交与报团旅行,邱言对此不置可否。当父亲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后,她再次回家,看到父亲与自己视频聊天的位置竟是这里最干净的地方,旅行购买的假玉石和玛瑙串的寄语里,写的仍然是自己和母亲的名字。“朋友圈”成为父亲生活的“取景框”:一面光彩照人、神采奕奕,一面黯淡无光、寂寥空虚。这种生存状态因社交媒体的巨大触角而被人感知,住在朋友圈的“围城”之内的父亲,只能在癫狂般的“叨叨叨”中释放自己的“情感”。
《醉太平》中的母亲在国外打工支撑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她在小说里发出的唯一声音,还是对着手机恳求对方容她“看完了病”再回去。母亲生存的艰辛与屈辱,人伦关系的冷漠与痛楚都可见一斑。就在此时,林太吉的脚不慎被奶奶的丧礼遗落的魂帛绊住,死亡的结局已经赫然昭示。但父亲还沉醉在不劳而获的“太平”中,享受着视频通话里的“团圆”。题目“醉太平”因此充满了冷嘲与悲哀——用社交媒体维系的“情感”,已经异化为蛀虫对金钱的依恋。
人物的“抒情限度”是对“情感真实”的呼应。他们不知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寄生草》中,茱帕在面对与同居三年的马克的诀别时,涌动的情感波澜只转化为一句“你看你运气还是不错,天气真好,台风并没有来”;当她满怀期待着与暗恋的乔比重会时,收到的只是对方隔天的礼貌性回复。与此同时的,是不断预警的台风天气、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与旧有关系的割裂……这一切都让小说弥漫着“等风来”的抒情氛围,但最后得到的,只是淡淡的几句话,人物的情感仍是在厌倦与唤醒、希望与落空之间不断漂泊。
“抒情限度”展示出情感的无所皈依与“情感真实”的刺骨,也再次强调出情感对于人的重要性。围绕着“人”与“情”的古老命题,小说既演绎出阴森的寒意,也经营出暖人的温馨。
这或许就是这部小说集的动人之处:对社交媒体的现实思考扎根于“人”与“情”的古老命题,绵密的文学细节关联着“人”之“情”的神经末梢。张怡微清醒于人性的莫测与幽暗,关注着情感的游荡与漂泊,却仍然在明暗之间彰显出生命的斑驳,让命运在不期而遇中闪烁光亮,在怅惘之余留下暖意。(作者:沈祖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