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8】中原这些书画村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8】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崔志坚 丁 艳
“拿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弄丹青。”
日前,记者走马中原,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日益富起来的农民,眼里已不仅仅是柴米油盐,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并利用传统文化厚土培植经济增长点,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走,大家且随我走村串乡看一看。
中国“画虎”第一村
村外,一绺绺碧绿的玉米地。村里,一组组虎画神韵飘逸。
这就是河南省民权县王公庄村,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这个村靠画虎收入过亿!
踏入村庄放眼望,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但见民居白墙黛瓦,绿色勾线,仿古“画师楼”蜿蜒伸展,古朴、淡雅。
2022年恰逢虎年。“新订单纷至沓来,天天画都忙不过来。”王公庄村党支部书记、“四小虎王”之一王建峰喜不自禁。
王公庄村民与“虎”结缘,上自七旬老人,下至顽皮孩童,都能提笔画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图、千虎长卷,应有尽有。
如今的王公庄“骑”着老虎奔小康。九成以上画作以销定产,北京、广州等城市的绘画市场都有专售“民权虎”的摊位,近半作品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国等国。
这个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却有900多人能执笔画虎,有2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68名省美协会员,200余名市县美协会员。“我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取长补短,研究新画法!”王建峰说。
经过不断创新,他们自创工笔与油画排笔混用的创作方式,以增加虎毛的质感,使画作更加逼真,力求虎画不断对焦市场需求,对焦客户审美要求。
8月10日上午,记者在村民辛永红家的画室,观摩了他作画:只见他信手勾勒着线条,顷刻间,一头斑斓猛虎咆哮而出,王者之气跃然纸上。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经常通过网络视频和村里的同行们探讨交流并向外地的同行请教,“学习了不少网络平台卖画的新技巧嘞”。
王公庄村31岁的青年画家王卫卫刚从村头疫情防控服务点换班回来,穿着红马甲的他喜不自胜:“前几天刚在网上签下了一个500幅的大订单,和客户约好等疫情过去了就走物流发货。”支部书记王建峰接过话茬:“村里很多画家都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回到家还不误画画,网络售画基本没受影响!”
为做大“虎经济”,发展好“虎文化”,该村在政府扶持引导下,以绘画产业为基础,成立农民绘画合作社,对接国内电商平台,着力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王公庄文旅度假区。
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有一种传奇叫“纸上花开”,宣纸徐徐铺开,阵阵墨香扑鼻,调色、点墨、勾勒,行云流水之间,一朵朵色泽饱满、吉祥富贵的牡丹栩栩如生。
在洛阳孟津区平乐社区,活跃着1000多名牡丹画家,辐射带动周边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人员等多种群体的牡丹画爱好者2300多人,年创作50万幅,年销售收入超亿元。
“色有浓有淡,墨有湿有枯,形有疏有密,每一笔看似随意,却都蕴含章法……”正在案头作画的老人,满面笑容地与我们攀谈起来。
他就是平乐牡丹画代表人物郭泰森。1983年,首届洛阳牡丹花会拉开帷幕,郭泰森、郭泰安两兄弟置身万紫千红的牡丹园,被深深震撼。
在颇具美术功底的郭泰安的带领下,郭泰森开始创作牡丹画。随后二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白马寺景区卖画。“一不小心卖到‘脱销’。”郭泰森回忆。
“画牡丹能赚钱!”消息迅速传遍平乐社区,村民竞相学艺。历经多年发展,该社区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画师。
如今,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进行了装修提升,汉魏风格、蔚为壮观,在周边百余栋画家创作室的簇拥下,从空中俯瞰,整个园区宛如一朵绽放的牡丹花。
“一幅画一亩粮,手握画笔奔小康。”40岁的陈继霞曾是一位家庭妇女,两个孩子紧紧“绑住”了她。12年前,她开始入行学画,如今已是一级画师,年收入10多万元。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平乐社区因“牡丹画”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黄河岸边“画家村”
“要说俺村的‘草坡书画’史,已经有120多年啦。”新乡平原示范区韩董庄镇草坡村书画艺术交流中心,老支书师恕江正对来自外省的客人卖力讲解,“这展出的2000多幅,是俺村的农民画家和七八岁的娃娃画家画的,与全国大咖都同台比拼过哩……”
“呦呵,当初建中心,你可是第一个站出来跳脚反对嘞。”话还没落地儿,一年轻后生抱着厚厚一沓规划图纸进来。这是老支书的儿子师忠磊,刚从区上申报中心二期项目归来。
见父子俩现场唱起了“对台戏”,众人“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三言两语道清原委:2020年,在外从事文化产业的师忠磊返乡,向父亲谈了心中的大胆想法,要在被誉为“画家村”的草坡村建一座现代化、专业化的书画交流平台。
师忠磊得到的却是一通“数落”——咱滩区农村搞那一套,有啥吸引力?小书画还能干大?再说,万一搞砸了,投恁多钱咋弄?
“咱草坡有历史、有源流,村东头的画家乔修中老师,太爷爷乔纯修是清末的‘拔贡’,书画艺术名扬四方、润泽如今,父亲乔炯国一辈子习书画、教后学,草坡书画传百年。也有牌子、有基础,但守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子,没有自己的品牌、平台。”师忠磊掰着手指不紧不慢地反驳。
干了30多年村支书的师恕江一言不发,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第二天,师忠磊就找人投资、做规划……如今的草坡村,大河奔腾,鸟儿吟鸣,美景如画,人画美景。这个1500多人的黄河滩区农村,从事书画者达500多人,农家院里有画室,校园里有画院。
“有了高大上的交流中心,大家来了,在外的画家也回来了,大伙儿的画技长进快。你瞧,去年俺村书画产业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师忠磊高兴地说。
“俺这1栋楼、3部车,都是画来的。”农民画家杨松兴喜不自禁,他的作品《江山醉美》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
中原处处飘墨香。这些书画村,只是众多书画村的一朵浪花。据河南省文化文旅厅统计,通过挖掘深厚的文化遗存,这样“丹青妙手遍全村”的书画专业村,在河南就有85个,从业人员近6000人,每年经济效益超亿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