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探索了20年
“当00后走进社会,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和民情,对祖国的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青春三下乡”活动带队教师刘成俊,在这个暑假带领着20多名同学在安徽省休宁县汪村镇探访当地的茶园产业、泉水鱼养殖、“生态美”超市、小岭头战斗纪念馆、红军夜校……上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
这堂大思政课,在安徽师范大学已持续了20年。长期以来,安师大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立德树人的“第三课堂”,推行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双重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校团委书记汪凯介绍,今年暑假,近20位思政课教师覆盖到学校71支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将课堂从校园教室搬到了社区工厂田间地头,带领同学们“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走读访精神”“一线收获话真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知于心、润于行。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今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朝荣来到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带有泥土气息的思政课。他希望同学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在学校社会实践精神的引领下,刘成俊将“传承红色基因”作为此次社会实践的目标之一。为此,师生们专门前往安徽省汪村镇村民张桂女家中,听她讲述起自己的爷爷张志流、大伯伯张仲云和二伯伯张仲宏先后报名参加红军而牺牲的故事。
一门三忠烈的故事,让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姚巧巧既感动又深受震撼,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接触红军后代,第一感受到英雄离自己这么近。后来,姚巧巧拍摄了一段讲述此次“红色探访”经历的短视频,她觉得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声音去记录、去传播有这些意义的人和事,将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檀子信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生态保护措施。曾经,她只在教材上学习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但并不理解具体内涵,直到她亲眼看到当地打造的“生态美”超市,通过垃圾兑换积分再兑换相应价值生活用品的方式,进而促进村民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看到了理论政策的具体落实手段和实效”。
“百闻不如一见,我自己就是从一堂又一堂社会实践课中获得了成长,也希望能够将这种成长体验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刘成俊在安师大读书时,每年都会参加学校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细细数来已参加过7次。2015年,他和团队去往安徽阜南县支教,那次经历让刘成俊第一次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不同。
后来,他去过安庆宿松参加抗洪抢险,在黄山探寻古村落,在宣城宁国市调研民族乡,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去往四川……这些特别的经历也成为他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母校、从事学生工作的原因。
今年,刘成俊从一名普通学生成长为一名带队教师,角色的转变带来的是责任感越来越浓,大到规划调研行程和进度、关注每名学生的安全和心态,小到买车票、订住宿……刘成俊变成了整个团队的主心骨。在他看来,一次与大思政课的结缘,让他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有了人生目标,学生们也需要一位过来人的引导,“正能量需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铜陵市义安区天门镇金塔村,有一群手拿调色盘的青年,在乡村广场的墙壁上作画,他们绘制的主题涵盖基层党建、文明乡风、生态建设以及旅游打卡等多个方面。
绘制前,师生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经过反复修改图纸十余次,才最终定稿。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思政课教师朱琳觉得,这是一次以青年听得懂的语言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美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以笔为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触摸时代的脉搏,为当地贡献青春力量”。
去哪里画,画些什么,如何体现党的光辉历程,怎样用画笔描绘新时代美好乡村?这是朱琳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实践绘画时,老师结合实际为我们解读国家政策,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让我们在一笔一画中传递青年的情感。”20级版画专业的方银说。
在朱琳的带领下,美术学院将党史课堂从书本搬到田野绘制党史宣传画、知青下乡等3D互动式主题墙面2000余平方米,在实学实干中传承红色基因。
近年来,安师大组建了“宣讲团首席专家+专业指导教师+青年宣讲员”宣讲团队,聘请专业学者担任宣讲团首席专家,着重理论研究阐释,加强红色资源历史研究,形成了思政教育“传帮带”育人机制。
将思政教育与民俗风俗相结合,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宣讲,也是实践团队收获满满好评的原因。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指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奇才是文学院赴古沟回族乡“童心系诗向党,美育筑梦成长”支教实践团队的思政指导教师,即将退休的他始终坚持在学生实践一线。
在张奇才看来,思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教师就要让教育星火代代相传,“只要学生需要,我就会一直指导下去”。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