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文化生态簇拥下的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又名“曲剧”“曲艺剧”“新曲剧”“新曲戏”“解放新剧”“解放名剧”等,是北京最纯正、最地道的地方戏。其唱词、说白均采用北京方言,唱腔音乐以京城曲艺中的单弦牌子曲及其他鼓曲、小曲为基调,具有浓郁的京味儿风情。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地方剧种,北京曲剧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自身的艺术特点。
北京曲剧与北京城市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曲剧在首都北京的整个文化生态中扮演着非常微妙的角色,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它承载了诸多老北京人的生活文化和语言艺术,保留着城与人的文化关系,对北京的舞台艺术发展,和北京人艺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北京人艺在舞台上创造了很多“京味儿”戏,如郭、老、曹的诸多经典剧目,以及《古玩》《玩家》《北京大爷》《窝头会馆》《北街南院》《天下第一楼》等。北京曲剧与它有互补的功能。而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活态”传承。当一项文化艺术不再活态传承时,其高超的技能、精湛的表达和独特的原创性将不复存在,留下来的只能是后人的追忆、书本上的文字以及像埃及金字塔一样的“谜”。因此,北京曲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学者深入研究。
当然,历史和现实原因,北京人艺一直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尤其是广大观众的热烈拥护。北京曲剧团的发展则相对曲折,历史原因,它直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剧院(市委、市政府已为其规划了亦庄的新院址),因此固定自己的戏迷有点儿难。每次看到喜欢北京曲剧的大量戏迷追着北京曲剧跑到大兴、顺义、怀柔等远郊区时,令人不免为这一剧种的发展产生一丝隐忧。
从戏剧艺术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实现北京曲剧的可持续发展,最好是在北京老城给北京曲剧一个演出空间或团址所在地,至少要将其纳入到“会馆有戏”的一盘棋之中。因为,“大戏看北京”不仅在看“大戏”,而且在看“北京”。只有充分发挥院团实力和剧种魅力,戏剧艺术才能够发挥其充满自信的艺术魅力,并开掘出演艺事业的新天地。
北京曲剧的剧种特色十分鲜明,京味儿是其最大特征。当然,任何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的特征。选准题材凸显自身艺术价值和风格特征,是北京曲剧作为戏曲艺术大家族中之一员的重要确认。同样诞生的较为晚近,北京曲剧以“京味儿”取胜,越剧善演才子佳人戏,评剧则吸纳了传统的程式表达。
北京曲剧以擅演清代和近现代北京人生活为重点题材。历史上也排演了一些古装戏,甚至跨界演出了话剧、儿童剧等其他题材的舞台艺术,但主打方向仍是北京题材。从北京曲剧的剧目建设中也可以发现,凡是能演出京味儿的剧,必然是受广大观众欢迎的艺术佳作。如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曹禺先生的《北京人》《家》等。此外,邓友梅的《烟壶》、清装戏《杨乃武与小白菜》《珍妃泪》《少年天子》等也有不俗的口碑。整体上看,题材上北京曲剧很好地表现了北京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可谓是“写北京人,说北京事儿,必然要有北京的味儿,演普通人,唱小胡同,当然要带民俗的趣儿”。
戏曲剧种是否具有自己的艺术独立性,主要由音乐唱腔决定。从剧种的发展历史看,任何剧种皆始于地方,然后接触到其他姊妹艺术,彼此学习、互相借鉴,进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北京曲剧在音乐上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基本素材发展而成,唱腔上还吸收了大鼓、民歌、小曲、时调等,也广泛吸纳了京剧、昆曲、评剧等音乐成分,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基本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
北京曲剧的唱腔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具体唱段结构又有单曲体、单曲反复体、联曲体、集曲以及以某一曲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板式变化体等结构类型。情绪表达上又分三类:抒情类、说唱类和喜悦类。历史上,北京曲剧的曲牌最多可达百余支,正因为其丰富性,音乐呈现也就格外丰富多彩,并最终形成了唱腔婉转动听、旋律优美沁心的艺术特征。
北京曲剧的表演继承了曲艺说唱表演因字行腔、节奏明快、叙事性强的特点,演员往往唱中有说,说中有唱。其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北京的地域语言特色突显,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所以北京曲剧的表演特色十分鲜明,通俗易懂是最明了的特征。如果北京曲剧去中国的任何地方巡演,基本上都能够被当地百姓听懂,具有较强的传播性。音乐、唱腔和道白综合在一起看,北京曲剧形成了通俗易懂、说唱结合、韵律独特、京味儿浓郁、表演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在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北京曲剧很好地借鉴了话剧、曲艺等姊妹艺术的同时,也确立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对比河南曲剧朝着严格的行当划分、传统的表演程式的方向不断发展,北京曲剧则没有严格的行当划分,也不刻意追求传统的表演程式,但树立了个性化的人物塑造。这是北京曲剧的重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发挥自身艺术特征的重大课题。
总之,北京曲剧是348个戏曲剧种的重要一员。追溯其起源,便具有和其他戏曲剧种不一样的高起点。其间有一个人最不能被忘记,他便是老舍先生。北京曲剧的诞生和成长,都与老舍先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北京曲剧”的剧种名称是老舍先生命名的。这一剧种的诞生,填补了北京戏曲史上没有自己地方剧种的空白。1951年,老舍先生曾专门为北京曲剧创作了第一部曲剧剧本《柳树井》,发表于1952年第1期的《说说唱唱》杂志之上。这部剧也是老舍先生荣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之后的第一部作品,成为北京曲剧的奠基之作。除《柳树井》外,北京曲剧团先后排演了老舍先生的多部作品,如《骆驼祥子》(1958年)、《方珍珠》(1979年)、《龙须沟》(1996年)、《茶馆》(1998年)、《四世同堂》(2001年)、《正红旗下》(2004年)、《开市大吉》(2010年)、《老张的哲学》(话剧2015年)等。这些剧目的创排和演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曲剧人,也吸引了大批观众成为曲剧的戏迷。自此,北京曲剧在北京扎下了根,并从首都演到全国以及国际的舞台上。(景俊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