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申鹏:让更多网民从历史中汲取努力前行的力量
编者按
近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社会共建论坛在天津举行。网络文明建设,青年在行动!他们是网络文明的使者,他们传播网络文明火种、带头维护网络文明生态,用自己的点滴努力为“人人参与、齐抓共治”的网络文明建设贡献着青春力量。其实,不只是他们,还有千千万万的好青年、好网民,网络文明使者和他们的故事,就在你我身边,就是你我他,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不少网友认识申鹏,源于知乎上一篇有关非洲发展问题的文章。题主的问题是——非洲为什么这么穷?
在回答中,申鹏引用讲述中国援建肯尼亚蒙内铁路的纪录片《我的铁路,我的故事》,展现援建非洲的意义。“基建搞好了,教育普及了,信息传播了,商品流通了,工业在当地扎根了,现代文明才会真正进入当地,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才是真正的扶贫。终有一天,这些脱贫的地区和国家,同样会正向反哺整个现代文明。”数万点赞是网友发自心底的认同。作为曾经的土木工程师,申鹏渴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述中国“基建狂魔”称号背后的底气,以及“中国速度”背后无数人的奋斗与坚持。
在不少网民眼中,申鹏的文风犀利,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申鹏坦言,一针见血的表达方式或许显得尖锐辛辣,但自己的思想态度时刻保持温和、理性。保持真诚,是写作最大的技巧。
在知乎“你觉得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国家”这一问题下方,申鹏的回答获得了数万网友点赞。在其他博主五花八门的“提名”中,申鹏的回答格外与众不同:“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就挺‘奇怪’的。”申鹏解释,“‘奇怪’,是因为我们独一无二。”写作灵感源于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在荆州博物馆参观时,申鹏发现,几千年前竹简上的文字,高中毕业的水平都能看懂几句,博物馆里还有人兴奋地念出来。“就像读千百年前的古诗,我们能感同身受一样。”折柳送给远行的亲朋,望同一轮明月寄托相思,几千年文化沉淀下的独特意象是独属于我们的“中国式浪漫”。“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始终在传承,即使千百年过去,我们的精神内核没有变。”申鹏说。
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神话传说,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庆群众自发为消防员提供后勤保障共同扑灭山火,众志成城的背后是制度自信和强大的精神信仰。申鹏在回答中写道:“这个国家的人民很有主人翁精神,总是把大家的事当自己的事,天下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该管就得管,不能袖手旁观。他们有组织、有纪律、有决心,几千年前,他们一起治理洪水,几千年后他们一起推翻三座大山,今天,他们又一起对抗疫情。”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如何让不同成长背景的年轻人共振、共情、共鸣,申鹏认为,要勾起网民们的共同记忆。“我把自己的大脑当作一个可以检索的数据库,每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会思考此前有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有何共性,事件的根源是什么,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思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
申鹏被读者们称作高产的内容创作者。全职投入写作工作后,每天他都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各类书籍扩充知识,党史、军史是他的深耕领域。建党百年之际,他撰文《100年,只是个开始》讲述那些在黑暗中敢于照亮、在未知中敢于指引的共产党人故事。今年5月5日,他推出《中国青年,是多么“武德充沛”?》,讲述一支70%都是共青团员、全师指战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红军部队——“少共国际师”的英勇事迹。网友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将帅,申鹏总能写出其鲜为人知的经历,党史中那些一带而过、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人物,申鹏则会翻阅不同的史书、传记,力图拼凑还原出人物的成长轨迹。
在申鹏看来,历史从不是板起脸的严肃面孔,历史人物并不平面化、标签化,他们有血有肉,有过高光时刻,也有过失意踌躇。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也在塑造着他们。那些在历史上或闪闪发光或默默无闻的人物,那些被血与火淬炼的人生,那些历经磨炼的理想信念,是我们面对失意、困境时寻觅浩然正气的动力,也是申鹏创作正能量作品的源泉。
从事自媒体行业多年,申鹏坦言,最大的欣喜和成就感来源于读者的反馈。“很多读者的留言比我的文章还精彩,也有一些读者能够纠正我的错误,甚至在我写一个历史人物之后,告诉我关于人物的另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最令申鹏感到欣喜的是,他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在互联网上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看我文章的那些人成长起来,比我更厉害,思考更加理性、全面,相信在越来越多理性网民的发声下,网络乃至现实社会中的分歧会越来越少。”
记者:安俐
制图:韩伊博(实习)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