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指出教科书错误,值得鼓励
作者:张田勘
新学期伊始,一些小学生就发现了教科书上有些错误。上海五年级的白同学发现,数学书上有关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数据有误。无独有偶,12岁学生小崔也发现沪教版英语教材上有错误,单词“Bee”上面的图片并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蝇。小学生家长向出版社反映情况时,都得到出版社的正面回应,出版社经过专业的核实后确定教材图片的确出现了问题,因需向教育部报备、送审等问题,教材上的错误图片会在下次重印时再进行替换。同时,出版社也对同学的细心表示了感谢和认可。
在对待错误上,最好的态度是闻过则喜。以发现“Bee”的配图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蝇而言,这说明了指出错误的小崔不仅观察细致,而且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些指正,更突出现在的学生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这是我国科学素养提高的体现。
科学素养是指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有科学推理的基本能力,理解包含科学技术内容在内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素养之外或之上还有科学精神,后者就包括求真求实和不迷信权威。对于小学生来说,敢于指出教科书的错误,正说明科学精神已经种入幼小心灵。
更多人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才能促使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之一,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科学是说明万物的原理和事物的规律是什么,技术才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和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探索和研究结果之上的,这也是为何诺贝尔奖总是重视科学,并且把大部分的奖励奖给基础研究的科学发现的成果。联系到这一点,也可以对小学生发现教科书上的错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与小崔发现配图的蜜蜂不是蜂而是食蚜蝇相似,美国的小学生对昆虫的新发现还推进了生物学的一个新理论——生态中的万物依赖的关系。两年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8岁的男孩雨果 迪恩斯(Hugo Deans)在自家后院的一根木头下的蚂蚁窝附近发现了一些小小的物体,当时他以为它们是一种植物的种子。雨果和其父亲的团队都加入了观察和研究,并由此揭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生物共生关系,即蚁播(蚂蚁播种种子)类型。虫瘿通常含有肉质的淡粉色帽子,但蚁巢附近的虫瘿没有这些帽,这表明它们可能被蚂蚁吃掉了。这也意味着,黄蜂在操纵橡树产生虫瘿,然后又采取了另一个步骤,操纵蚂蚁将虫瘿带回巢穴,在巢穴中,黄蜂幼虫可能会受到保护,免受虫瘿天敌的侵害,或获得其他好处。这种多层次的生物互动和生存揭示了生物相互利用并共生的一个规律,这一发现也发表在2022年6月15日的《美国博物学家》杂志上。
孩子天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通过生活和科学实践培养引导他们的兴趣,未来不仅可能培育一代人较高的科学素养,更是为科研创新打下基础。(张田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