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以金相许古建筑

发布时间:2022-09-27 15:43:00来源: 光明网

  40多处古建筑在这位老人手中“复活”——

  以金相许古建筑

  庞革平 陈飞燕

  一位古稀老人,倾尽家财买下一座座面临拆毁的古建筑,并移址重建。12年来,他“复活”了40多处古建筑,建成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日前,笔者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枧塘镇白地头村,听唐以金讲述他与古建筑的故事。

  1944年出生的唐以金,今年已经78岁,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铄。他童年家境贫寒,13岁起就跟着县里有名的建筑工匠学手艺。看着普通的木头和石块在老工匠手中变成建筑精品,唐以金迷上了传统建筑技艺。在走村串巷时,他曾遇到很多精美的古建筑,为古人的匠心所折服。“那些精致的雕花、巧妙的设计非常经典,现代匠人很难做得出来。”唐以金感叹道。

  桂林市全州县地处湘桂走廊,在2000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可惜的是,历经沧桑岁月,不少古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每当看到古建筑被损毁,唐以金就心痛不已。从年少时起,他心里就埋下了想要保护古建筑的种子。

  改革开放后,唐以金逐渐富裕起来。但他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一直寻思着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2009年,唐以金偶然听到一个朋友惋惜地说,自己老家有一座精美的古建筑,没有纳入文物保护范围,因修建铁路即将被拆除。唐以金深藏心中的火种一下子被点燃了。他赶到朋友老家,眼前的古建筑令他震撼。这是一座硬山顶穿斗式结构建筑,三进四院,恢宏大气,做工精美,雕梁画栋,且保存完整。唐以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他只有3天时间将建筑拆走。凭着过去所学的技艺,他绘制了施工图,将建筑部件一个个编码、拍照,再拆卸。之后,他跑遍了整个全州县,寻找合适的重建地。

  一年后,唐以金终于在灌阳河西岸找到了合适的地块,在这里启动了古建筑“复活”工程。由于拆卸时间紧,拆下来的建筑部件没有全部编码,加上二次转运,已完全散乱,要想原样重装,难度几乎不亚于新建。唐以金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这些建筑部件。偶然地,他发现每个构件的隐蔽处,古人都用朱笔留下了标记,并作了简要说明。他寻得古建筑拼装的“密码”,随后花费一年时间,将这座宅院原貌“复活”。

  当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再现于世人眼前,许多人为之惊叹、感动,一些当时拆下后被偷走的部件又被人主动还了回来。

  此后,唐以金在保护古建筑的道路上继续前行。12年来,他踏遍全州的村村寨寨,寻找由于种种原因濒临拆除的古建筑,买下来运回白地头村进行重建。为此,唐以金耗尽了积蓄,连儿女的存款都被他要来投入这项事业中。

  2015年,依托复原的古建筑群,唐以金建立了思源民俗博物馆。思源取饮水思源之意,寓意谨记古人的建筑智慧,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思源民俗博物馆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也有不少投资商来洽谈合作。“合作是欢迎的,但我有条件,赚来的钱要用于古建筑保护。如果有一天,国家要征用这些古建筑,必须无偿捐出来。”唐以金说。

  唐以金这些年没有了经济来源,但思源民俗博物馆一直坚持免费开放,博物馆的运营完全依靠他和他的家人。唐以金集设计、施工、监理于一身,还兼做讲解员、保洁员、保安、服务员。为了节省开支,他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唐以金最担心的是时间不够用。一方面,还有一些建筑和藏品需要整理、修复;另一方面,他希望有人能传承自己的技艺。

  去年11月,广西建筑工匠学院培训基地在思源民俗博物馆挂牌成立。在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两位老师的协助下,唐以金将毕生所学整理成教材。“传统文化的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希望前人的智慧能不断传承下去。”唐以金说。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