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手账】中国好手艺57:犀皮漆
【中国好手艺56】
犀皮漆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 甘而可
犀皮漆器,因漆面纹理与犀牛肚脐花纹相似而得名。若从出土的三国犀皮漆羽觞杯算起,至少有1800年历史了。
到近代,犀皮漆制作工艺几近失传。为让犀皮漆工艺“重生”,我从古籍中汲取灵感,经过十年试制,终于取得成功。
犀皮漆,是不动刀的技艺,制作过程却很“熬人”。从设计、制胎骨、上漆、裱布、做漆灰,再到打磨抛光、细节处理,要耗时一年以上。胎骨,是漆器的“根基”,一件漆器能否长久保存不变形,就看胎骨的木性“稳不稳”,胎骨的线条是否挺括。
打埝,是犀皮漆工艺的灵魂。“埝”,指的是胎骨上不规则的突起,是不刻、不雕、不描,却能形成迷人肌理的关键。
“打埝”,并没有固定模式,匠人用丝瓜瓤子,把和着鸡蛋清等物质的生漆,小心翼翼地点在胎骨上时,手法、经验、想象力,甚至心情的差别,都影响最终效果。显出纹理后,以砂纸和丝绵多次抛光,再用手掌皮肤反复快速地摩挲,漆面会生发出独特的温润光泽。
旧时入漆的色料,一般是银朱、石黄等矿物质,色泽凝厚,不透明。我尝试以金属入漆,借助其折光性,漆面更加灵动绚烂。
犀皮漆技艺复杂,历代匠师多秘而不宣。2011年,我公布了自己研创的全套工艺。有人不解地问我:“你不怕被‘抢饭碗’?” 我说,传承非遗要算“大帐”,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老手艺才有活路!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4日 01版)
总策划:杨谷
监制:张宁 廖慧
统筹:李方舟 李宜蒙
诵读:董大正
动画:曾震宇
视觉设计:孔鹏
采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荣瑞 常河
制作:光明网新闻中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