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人才本土培养本土成长才是我们的根
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丘成桐:人才本土培养本土成长才是我们的根
在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丘成桐位于二楼走廊尽头的办公室总是敞着门,学生随时可以找他讨论问题。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模型雕塑。
年少时,丘成桐的理想很简单,“希望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希望中国年轻人也能在世界上成为好的学者”。成年后,28岁的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学,33岁获得菲尔兹奖,成为这个数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的首位华人得主。
从2021年起,丘成桐担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目标是在10年后,培养一批人才成长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数学的璀璨星空从不缺乏天才,丘成桐的天才与勤奋无需赘言,从青丝到白发,从成为数学家到培养数学家,他初心不改,热爱依旧;但他现在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与数学相逢便矢志不渝的少年聚拢在一起,闪耀中国的天空。
任何最前沿学科,都要用到数学
作为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丘成桐学术成就的关键词——“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高维闵科夫斯基问题”“三维流形极小曲面”……这让很多人感觉“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认识了”。
丘成桐很愿意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工作,“我做几何为主,也做微分方程,用方程来描述几何的表现。数学公式难懂,但所有的公式都是在用量化的方法来描述大自然,这是很漂亮的事情。比如研究黑洞,我们用方程描述和构造黑洞,尝试推导出整个宇宙的结构……”
很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也离不开数学,比如一列高铁、一辆汽车、一艘游艇……“既想要美观又想要跑得更快,都要用几何学来计算”。他举例,1983年,美洲杯帆船赛,一场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著名较量中,澳大利亚算出了帆船的最佳结构,结束了美国132年独占奖杯的历史。
丘成桐说,数学是基础学科之基础,当下任何最前沿的学科,都要用到数学,“没有数学,就没有现代科学”。很多人觉得,自己与数学学科最后的亲密接触是高考,此后,数学如青春一般与自己渐行渐远。但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数学。“智能手机、互联网,都离不开数学;文科生懂一点数学逻辑,整理文献更高效;数学本身很漂亮,只要你懂得欣赏,数学对写文章也有帮助……” 在丘成桐眼中,数学美丽动人,其他学科的学者也要懂数学。有些年轻人担心学习数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就业会不会很冷。对此,丘成桐说,“一些社交媒体上说学数学不好找工作,都是假的。恰恰相反,数学学得好在20多岁时就能得到很好的职位。哈佛大学里的长聘教授,教数学的很多不到30岁,而其他学科往往要到40岁以后。”丘成桐这么说,有着绝对的自信,因为他本人就是最好的例证——丘成桐成为斯坦福大学数学教授时不过27岁。
丘成桐对数学的兴趣来源于哲学
今年73岁的丘成桐出生于广东汕头,成长于香港。母亲来自书香门第,受传统文化熏陶;父亲热爱西方哲学,尤其对古希腊哲学很感兴趣。在丘成桐小时候,父亲任教于香港的香江书院和崇基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经常请学者、学生来家里讨论。
在丘成桐的童年记忆中,家里的大人们总是在兴致勃勃地聊他听不懂的东西。当他们讲到希腊的数学时,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很多哲学家本身就是数学家——这让丘成桐开始觉得“挺有意思”。可以说,丘成桐对数学的兴趣来源于哲学。丘成桐在中学第一次学到平面几何,觉得“平面几何很漂亮”,“很多学生可能对抽象的学问不太适应,但我从小就听哲学,虽然没能成为哲学家,但很适应这种抽象思维……我就开始慢慢想读数学了”。
1964年,还在上中学的丘成桐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数学家陈省身撰写的文章《学算四十年》,讲述了他学数学的历程。“当时我也不懂得他研究的东西,但是印象很深刻。陈先生是伯克利(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了不起的大数学家,而当时的我根本无法想象一个中国学者能在世界上获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原来中国的科学家也可以在海外出人头地。”丘成桐说,“那我也可以做这个事情。”19岁时,丘成桐来到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20世纪70年代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众多学者和孜孜以求的年轻学子。在这里,丘成桐师从陈省身。作为前辈和导师的陈省身认为,丘成桐 “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1978年,29岁的丘成桐受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做一个小时的报告,这一报告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微分几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此时距离他赴美求学尚不过10年。
除了兴趣与勤奋,成为数学家还需要“经历”
在大众眼里,数学家总是与“天才”联系在一起。但丘成桐觉得,“数学不能完全没有天分,但天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兴趣,是你看到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时很兴奋。然后,还要勤奋,因为做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的投入,但强烈的兴趣才能支撑你的勤奋”。有了兴趣与勤奋,丘成桐认为还需要“经历”。“就像文学,作家如果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就写不出一部好小说;做数学同样需要经历,如果我没遇到有学问的前辈,一直待在一个地方,接触不到重要的学习材料,无法参加大型的国际学术会议,那也不会成为一流的数学家。”丘成桐说,“当然有时候我也有些运气,但运气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当我遇到一位数学家时,刚好可以跟他请教我正在思考的问题。”古往今来的大数学家,都不是孤独的个体,他们或多或少都与其他学者有来往,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好的研究机构一定要有一群好的研究人员,带着年轻人一起往前走。”丘成桐说。求真书院的高远目标,注定需要不一样的培养方法。“这些学生将来是要成为领军数学家。我们训练好他们的基本功,并让他们花很多很多功夫去做研究;引进国外最好的数学家授课,只有一流的大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者。”丘成桐说,人才本土培养本土成长才是我们的根。他不仅为学生们讲授数学历史课,还把求真书院的年轻学子推上讲台,向各地中学生讲授数学史。他坚信“好的数学家必须要有宏观的眼光,懂得历史才能懂得数学学问的来源,才能知道学科往何处发展”。丘成桐高兴地看到,现在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水平与10年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今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的已经达到世界水平”。为了鼓励本科生,丘成桐在今年7月举行的2022年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ICCM)上特别设立了“创意本科论文奖”。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所在地——静斋,始建于1932年,离“荷塘月色”不过百米之遥。陈省身曾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又成为西南联大的教授。两人的师生情缘远在伯克利才达成,如今终于欣赏了同一片“荷塘月色”。在丘成桐眼中,数学和荷塘月色一样漂亮,而眼前的学生,就像当年的自己。
出品人 张坤
总策划 吴湘韩
总统筹 许革
监制 金锐 闵捷 许革 孙晔
策划 王聪聪
采访 蒋肖斌
摄像 王赫 贺瑶 赵蕾
编导 王聪聪
制作 赵蕾
配音 蒋佩珊
包装 许子威
海报 姚莉
宣传 梅潇予
鸣谢 清华大学
中国青年报社出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