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为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南航智慧”

发布时间:2022-10-26 10:43: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崔兴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彭丽 王伟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一座新落成的“御风园”航空航天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成为校园的热门打卡点。参加抗美援朝的米格-15战斗机、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型飞机初教5、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长空一号、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等15架各类飞行器依次排开,诉说着翱翔蓝天的故事。

  金秋十月,南航迎来70周年校庆。70年来,这所新中国创办的首批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国防特色,发挥“三航”学科优势,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南航智慧和南航力量。

  矢志报国,红色基因淬炼初心

  “翻开南航70年办学史,就是一部南航人胸怀航空报国之志、践行奉献国防之行的科技报国史。‘为党育英才,为国铸重器’是南航的使命担当,选择了南航,就注定要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共进。”今年9月4日,南航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以南航70年的发展历程勉励同学们永葆爱国爱民之心。

  1955年,国家决定开始制造第一架近代化喷气式飞机及其发动机,航空工厂面临航空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此时,南航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航空技术人才“火线驰援”,为顺利完成飞机制造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来,南航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了18万余名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每年约50%的毕业生主动奔赴国防军工领域建功立业。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南航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南航8位教授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他们为航空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直升机泰斗、南航王适存教授就是南航“八大博导”之一。

  “竹蜻蜓光耀万代,直升机飞遍全球”,这是王适存在病榻上写下的两句话,他的一生是为我国直升机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60年代初建立的“直升机旋翼广义涡流理论”被国际直升机界命名为“王适存涡流理论”,迄今仍被国际直升机界引用,倡导自行研制的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直升机“延安二号”1975年试飞成功……

  如今,南航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直升机专业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的高校,涌现了包括直8总师徐朝梁,直10、直19总师吴希明,直20总师邓景辉等在内的众多直升机型号总师、副总师,已经成为国内培养直升机专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拥有我国直升机领域仅有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面开展直升机应用集成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为先进直升机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矢志奋斗,蓝色梦想献身国防

  2019年10月1日,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由南航研制的三架中程高速无人机系统在天安门广场前接受检阅。不到一分钟的检阅背后,凝聚着该型号无人机系统研发团队十余年的心血与汗水。

  南航是我国最早开展无人机研制的单位之一,从1958年开始无人机技术研究以来,逐步形成从高速到低速、从定翼到旋翼、从高空到低空、从金属材料到复合材料的系列无人机型号研制能力。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等均出自南航。

  “学校始终立足国防特色,发挥‘三航’学科优势,承担了几乎国内所有的航空航天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任务。”南航副校长宋迎东说。

  2021年,南航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感谢信。在C919大型客机适航取证关键之年,南航周光明教授、蔡登安老师带领的团队,为C919项目按期完成模拟冰试飞任务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团队从2010年就开始了ARJ21-700飞机模拟冰试飞项目。由于C919大型客机试飞冰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团队开展多项创新工作,开创了我国夹芯复合材料模拟冰改装及试飞的先河,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这是南航校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南航人深耕“三航”、向往蓝天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航天向深空探测的历程中,南航人持续贡献着“南航智慧”。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有一个用于光谱仪驱动与控制的超声电机TRUM-30A,这个比鸡蛋还小的超声电机就出自南航赵淳生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开创者,1995年,他研发出我国第一台结构完整、能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研发出60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电机及其驱动器,被广泛运用于航天、航空、军工等领域。

  南航为共和国的航空科技史贡献了若干个第一。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助力打造C919、“嫦娥”系列、天问、神舟、问天等一大批“国之重器”。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南航承担了火星应急信标装置的研制任务,是我国唯一由高校独立承担的单机载荷。

  矢志一流,“三航”特色赋能发展

  如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主动性、精准性?“系统组织科研攻关,聚力打造强国利器。”这是南航给出的答案。

  南航强化有组织的科研,通过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型号预研、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的全链条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前沿技术和“卡脖子”难题上不断求索。

  南航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一系列原创成果和本土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力。取得“精密电化学制造的工件动态成形理论”“太阳能捕获转换与利用”“三维疲劳断裂‘郭理论’和水伏学”等重大基础前沿成果;作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者,南航刘思峰教授团队赋予了这一中国原创新学说强大的生命力。

  朱荻院士团队围绕航空发动机、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复杂构件制造难题,发明了脉动态精密电解加工等多种创新方法,研制出整体叶盘电解加工机床等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或国际首创,为先进发动机、直升机、重型运载火箭等重大工程作出突出贡献。

  2021年6月9日,江苏首个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在南航落地揭牌。一年多来,一个“人才特区”和“学科特区”正在集聚光芒,前沿科学研究院在水伏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数字化科学与智能技术、先进材料科学与器件技术3个方向,建设了一系列先进科学研究平台,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

  “我们鼓励科学上的自由探索,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引领原创成果突破,在关键领域发挥前沿引领作用。”江苏国际前沿科技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介绍。在郭万林院士的带领下,前沿科技研究院科研团队勇于开辟前沿科技领域,在“纳尺度物理力学”方向上越走越深,团队首次提出的“水伏”概念,已经催生了国际上一门新的学科——水伏学。

  近年来,南航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合作模式。2021年6月,南航与南京市正式启动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首批入驻了绿色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高精度机器人、蜂群无人机、城市空中交通等四个创新团队和江苏先进复合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南航诞生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从创建之初就肩负着‘航空报国’的使命担当。70年来,南航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今后,南航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奋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航党委书记郑永安说。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