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嫦娥”飞天月壤来

发布时间:2022-11-07 10:59: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奋进新时代·展品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月壤样品可能是重量最轻的展品了——只有100毫克。它的文字介绍也很简单:“嫦娥五号作为探月三期主任务,成功将1731克月球样品带回地球。月壤外观与地球土壤相似,呈灰黑色粉末状。此月壤样品质量为100毫克。”

  但月壤又是如此厚重。

  说它厚重,是因为月壤中蕴藏着月球的奥秘。通过研究月壤,我国科学家正逐渐给出答案:2021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月球岩浆活动停止时间、月球晚期岩浆活动成因、月球上是否含有“水”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8月,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嫦娥石;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又提出新的月球热演化模型,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的成因……这些成果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受到国际学界高度评价。

  说它厚重,是因为取回月壤的历程,凝结着全国2000多家单位、数十万名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热情和汗水。从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到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安全着陆,16年中,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稳扎稳打、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六次探测任务“六战六捷”。

  “我是来接嫦娥回家的!”在嫦娥五号返回器“回家”的那一天,80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就守候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区的前方指挥所。“向党中央承诺的‘三步走’,终于从设想变成了现实!”栾恩杰说,“嫦娥”的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工程能圆满收官,我个人感觉到党的伟大、社会主义的伟大、举国体制的伟大!”

  说它厚重,还因为从工程到科研,有关月壤的每一个信息、每一点进步,都能读出中国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飞跃和提高。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材料、制造、信息技术、测控等方面的协同,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科研水平、工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在月壤研究中,最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献华骄傲的,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在40多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是中国最早进行月球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也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如今,他仍然记得当初是如何绞尽脑汁跟踪发达国家研究的,“真的很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学家只能接触到1克美国赠送的月球岩石样品,而研究只用了0.5克。如今的成果,让欧阳自远激动不已:“这是我们自己取回来的样品,取得的成果又很有价值,所以我的心情跟当时完全不一样。”

  有关月壤的研究仍在继续,探月工程也在逐步推进。完成“无人月球探测”之后,“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介绍,探月四期已全面启动,将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中国航天事业正全面开启星际探测的新征程!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