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报告: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成效显著,河北研发经费投入与京津差距缩小

发布时间:2022-11-10 10:24:00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9日电(记者 杨月)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

  13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72.4%

  报告指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稳步推进,市场主体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广阔和有利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新增的注册企业数量明显增多。从2017年开始,天津市年新增注册企业的数量开始超过北京市,2020年,河北省新增注册企业数量突破了130万家,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的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具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制定到部署实施,通过推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绿色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达到140.81,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6.8点,在节能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效果显著。区域能源消耗持续下降,2020年京津冀三地单位GDP按可比价格计算能耗对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28.7%、25.0%与26.1%。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区域PM2.5年均浓度对比2012年下降51%,降至44微克每立方米,区域内13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72.4%。

  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持续疏解,

  有效控制常住人口规模2300万人以下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最核心需求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力求解决因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和承载过多功能所带来的资源过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需要严格控制和审批北京市域范围内的投资项目,按照“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的要求,实行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将一定的企业投资项目引流至北京以外的地区。在严格把控增量的同时,推动如区域性批发市场、学校、一般制造业、医院等非首都核心功能向京外疏解,或由市中心转移至京郊区域。

  报告总结,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学校、医院的大规模外迁。自2014年以来,北京城区已有20多所学校和医院,约3000家一般制造企业和1000个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将业务转移至京郊,有效缓解了北京城区因人员和企业过多等引起的一系列“大城市病”的问题。第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加快。累计有市级机关35个部门1.2万人搬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进行工作和办公,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正在有序推进。第三,“腾笼换鸟”预留发展空间。为了优化北京市人口规模和经济结构,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为“高精尖”产业,如科技、信息等技术产业创造了合理有效的发展空间。通过多重措施开展疏解工作,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9.3万人,圆满达成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在2300万人以下的目标。

  河北研发经费投入与京津差距逐渐缩小,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实质进展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实施,京津冀在创新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发成果,质量也逐渐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年为131.87,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31点。在与创新相关的产业的投入方面,2020年京津冀三地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68∶1.97∶1(以河北省为1),对比2014年的4.46∶3.52∶1,能够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逐步完善,河北省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专家分析认为,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快协同创新步伐,各自分工发展不同领域的创新产业,逐步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有效结合的新布局,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环境。

  同时,报告指出,京津冀区域协同能力有所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教育方面,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省开展跨省域合作办学,截至2020年底,三地之间累计开展教育帮扶项目60余项,签署帮扶合作协议13项,建成5个职业教育平台,成立10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在医疗方面,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省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区域内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共享。在社会保障方面,人力资源地方服务标准基本统一,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深入推进,跨省异地医疗住院费直接结算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