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全媒体时代的青年与戏曲研讨会举办 守住传统戏曲的“正”和“新”

发布时间:2022-11-11 10:30: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有我这样的00后学京剧、唱京剧,也想要让更多同龄人听京剧、爱上京剧。”传承、传播好戏曲,是北京京剧院老旦演员邢文文钟爱的事业,也是戏曲界共同关心的课题。11月10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共同举办全媒体时代的青年与戏曲研讨会,共谋传统戏曲的青春未来。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者和传播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叶少兰认为,京剧是最能展现民族历史风骨、最有民族性的代表性艺术之一。青年不只要学习前辈大师的技艺,更要学习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境界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守住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和“新”。

  “如果说守正是1,创新则是1后面的0。基本功不扎实,就减少了舞台表演和继承创新的手段和能力。”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孙萍强调,“戏曲基础教育是命脉。”

  孙萍是我国京剧历史上的第一代科班大学生,有着30多年的京剧海外传播经验。在她看来,只有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认同,戏曲才能真正做到“传艺、传神、传德”,才能让青年更加坚定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遍四海。

  近几年,北京市西城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松岩,作为京剧跨界的“探索者”,开创“京话剧”“沉浸式京剧”演出等新形式,将传统京剧与现代表演形式深度融合,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国粹“圈粉”。有人问他是否想在话剧界发展?他说:“完全不是,我做话剧跨界,初衷就是传播京剧。”

  曾经剧场观众被打趣“一望无牙”,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下去一度面临危机。松岩认为,应该站在青年观众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戏曲的吸引力,这也是京剧人应该用智慧来解决的问题。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刘祯建议,在尊重青少年兴趣和审美特性的基础上,在中小学设传统文化的必选课,发掘民间戏曲中鲜活、接地气的剧种剧目纳入其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这所理工类高校于2019年首次设立《国粹京剧艺术赏与学》课程,该校青年京剧社主席李忠洋记得,一时间教室座无虚席,同学们热情高涨,并自发成立了学生社团。在他看来,青年凭借互联网的“亲密”关系,更应该肩负起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和时代使命。

  20世纪初期,唱片技术的传入,使戏曲唱腔突破了传统场域的传播限制,而后来的戏曲电影再度提升了戏曲的视觉效果。这一次,传统戏曲遇上全媒体浪潮,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全媒体技术为青少年戏曲美育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青年教师、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付桂生表示,戏曲要抓住年轻观众,就必须在传播形式乃至艺术形态上进行青春化的革新,但要坚持“戏曲为本、技术为用”的体用之道。

  “演员学戏需要传帮带,观众看戏同样也需要传帮带。”00后京剧演员邢文文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打造线上演出舞台,发唱段、传字幕、再解读,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京剧。如今,她在抖音上已经有了十几万的粉丝,与她同龄的线上粉丝还会专门到线下剧场里,为她献花捧场。

  在抖音,已有众多名家搭台唱戏。抖音直播戏曲曲艺运营负责人戴宏博介绍,我国共有戏曲剧种348种,目前抖音平台生态所覆盖的戏曲种类超过300种,231种已开通直播。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超过80万场,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5亿。不少网友表示,要一起做国粹的传承者。

  “喜欢本身就是一种传承。”“青年戏曲爱好者”已经成了80后吴庆辉颇以为豪的标签,“戏曲是每个人找寻自己文化根基的最佳路径。舞台上的热闹与喧哗、眼泪与掌声,说是看戏,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看自己”。

  研讨会上,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戏曲学院进行线上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基于共同的社会责任、整合优势资源,努力做好戏曲的传承与传播,共同致力于青年戏曲人才培养。

  在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尧看来,全媒体是戏曲艺术从剧场扩大到无限空间的重要介质,戏曲人和媒体人需要创新传播形式,在尊重戏曲本体规律的基础上互相碰撞,针对不同人群以多种形式传播戏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青年从台上的故事了解内在的文化基因。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同中国戏曲学院一道,整合各类资源,为青年戏曲人、专家和新媒体传播平台搭建交流的大平台,培育更多戏曲年轻受众;为更多青年戏曲人提供线上展示机会,合力打造移动端音视频戏曲融媒精品;创新戏曲传播推广渠道与方式,共同促进形成有利于戏曲传承、青年戏曲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戏曲守正创新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本报北京11月10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