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总台经典音乐广播《多彩的中国声音》,用时代话语演绎民族音乐文化

发布时间:2022-12-21 17:30:00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2月16日消息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百花齐放,多姿多彩。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经典音乐广播推出融媒体音乐节目《多彩的中国声音》,从中国民族音乐切入,通过全方位的解读和展示,让参与其中众多优秀的音乐人、演奏家、演唱家将繁花似锦的民族音乐演绎得风雅灵动,展示出民族音乐在当代绽放的巨大包容性和艺术表现上的无限可能。同时,节目不仅展现了近年来中国民乐人才传承、创作等方面的丰硕成果,更让人看到新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日渐深厚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探寻民族音乐中的文化宝藏

  让民族瑰宝在新时代开枝蔓叶

  《多彩的中国声音》音乐专题节目共25集,在经典音乐广播和云听客户端同步上线,作为整个项目的基础,内容全面、体量丰富。每一集均有两条脉络,民族音乐原作的悠长韵味和当代改编版的惊喜创新。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一集中,我们听到川渝民歌直抒胸臆、自由洒脱的旋律将略带忧郁的布鲁斯点亮;《无锡景》一集中,钢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精妙对答,充满了清新和欣喜……。

  该项目的系列微纪录片以“回响”“守护”“行走”“家园” “粉墨”等关键词贯穿节目内容,尽情展示了古琴、昆曲、侗族大歌、蒙古族长调、彝族过山号等十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隽永韵味和时代魅力,赋予中国民族音乐时代内涵。让这些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富含中华文化基因的民族音乐,在新时代成为不可或缺的文化标识。

  古琴演奏家赵家珍(前)及其团队

  在 《回响》中,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讲述了古琴从 “悦己” 到 “悦人” 的发展过程;在《守护》中,我们感受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和世世代代的守护之路;《行走》中蒙古族音乐三宝“长调、呼麦和马头琴”创新性的运用,使传统音乐元素更具魅力;《家园》让我们对侗族大歌有了更现代的了解;《粉墨》中《皂罗袍》这一曲牌的器乐化表达也在无形之中拉近了昆曲与大众的距离。

  聆听国乐在新时代的时尚表达

  唤起年轻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康定情歌》《牡丹亭》《行走》《家园》……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曲目在独具风韵的当代演绎下,悠远而深情地激荡着受众的民族情怀,也映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和着力体现的人民意志、审美及情感。《多彩的中国声音》以民族音乐的原貌展示与当代音乐人的传承发展为主脉络。一方面,节目甄选了中华文化里重要的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元素,运用综艺化、故事化、人文化的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成为夯实文化自信的力作,让受众对原生态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自豪感。

  另一方面,节目所展现的这些音乐人是一个领域的代表,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同时也是开拓者、进取者。节目中,叶云川、李杰等业内知名音乐制作人讲述他们对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做出的不懈努力,赵家珍、于梦娇等音乐名家现场展示,更有彝族非遗传承人阿朵故烈,00后“侗族大歌”传唱人吴俊龙,“阿南达组合”喜龙、小敏、奥登及“游牧人组合”成员云图,青年古琴演奏家、学者于也媞,青年笛箫演奏家罗智丰、维吾尔族歌手阿力木等年轻音乐人在挖掘原生态民歌民乐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当代艺术元素,进行创新性改编,以高水准的演绎让民族音乐受众年轻化、传播国际化,从而唤起年轻受众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传统广播拥抱融媒体传播

  持续放大民族音乐“声量”

  从博大精深、丰富厚重的中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养分,挖掘灵感,将传统的广播手法与多样艺术形式创新性融合、创造性实践,才能创作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水准且能够广泛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多彩的中国声音》在打造优质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矩阵,促使传播效力与影响范围实现最大化。节目以广播音乐专题节目和微纪录片的内容“组合拳”扩容中国民族音乐的最大声量,并把握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传播路径,积极拥抱融媒体传播,在云听、央广网、央视频新媒体客户端及央视文艺新媒体矩阵形成合力,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创新多元、自信包容的表情清晰地勾勒出来,从而真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化传播,不仅让当代年轻人接触和感受到了民乐之美,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认同、彰显文化自信。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