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党“公开答辩” 华东理工坚持35年
“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担任进博会志愿者有什么意义?”“作为班级团支书,请举出一件你认为最能体现‘为同学服务’的事情”……
在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每一名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入党积极分子,都经历过这样一番“连珠炮式”的公开答辩,才能成为党员发展对象。而提问者可能是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也可能是以华理普通党员身份坐在台下的学校党委书记。
35年来,无论负责党员发展的工作人员如何变化,学生是最初的60后还是现在的00后,在该校历届党委的坚持下,入党“公开答辩”始终是华东理工大学党建工作的一张闪亮“名片”。
入党“公开答辩”不是走过场
按照华理党员的发展流程,入党积极分子在顺利完成规定培训后,需进行入党“公开答辩”环节,接受答辩小组的考察,答辩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代表组成,通过入党“公开答辩”后才能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进入后续发展环节。
每年的3月和9月,是华理每一名要成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最紧张的日子。学校每年会进行两次入党公开答辩,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9月。入党“公开答辩”完成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能否成为党员发展对象。
“很紧张,第一次站在那么多人面前答辩,手心都出汗了。”华理社会学院党员发展对象、上海市青马工程接续培养对象李欣怡身高175cm,她从初中开始就是一名校国旗护卫队队员,到了大学,军训期间入选了国旗护卫队。经常接触党团工作和事务的李欣怡,向往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向往归向往。今年9月,刚刚上大二的李欣怡跟学兄学姐们一起站上入党“公开答辩”的讲台。她先作个人陈述,阐述自己的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现实表现,随后要完成理论、时政和生活三大类15题的现场问答。
其中理论题是有关党的宗旨、性质和有关理论要点等内容的客观题,需要她自己提前准备。“我从去年就开始准备理论题了,大约找了160道题,题目也一直在更新。”李欣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虽然是客观题,在答辩现场也要对每一道题作简要的阐述。
随后她要面对的,是当场作答台下观众提出的时政、生活类问题。一名已是党员发展对象的学姐提问:“你怎么理解伟大抗疫精神?”一名辅导员则提问:“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做农业强国?你眼中的乡村振兴是什么样的?”
李欣怡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在答辩前的一个月就开始准备,由此还带动了同寝室室友一起学习,“我的3个室友都通过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华理商学院党委专职组织员、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蒋韦磊在华理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今年3月的公开答辩中,她就遇到过“答辩不通过”的同学,“他成绩中等偏上,选拔时表现还不错。但答辩时理论题准备不充分,6个理论题错了3个,还有3个完全没有答上来;时政和生活类题目表达的想法很少,政治素养上表达观点不是很明确。”蒋韦磊介绍,这名同学被淘汰后,准备了半年,重新重点练习了表达能力,因为表现优异,通过了今年9月的第二次答辩。
为什么要搞入党“公开答辩”
据悉,1987年,华理设立入党“公开答辩”机制的初衷,是希望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保证群众对党员的认同度和满意度。比如,最近一次商学院的入党“公开答辩”,蒋韦磊分别通知了参加答辩的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室友、导师等,“告诉所有与他相关的群体,自愿参加,至少会有十几名群众到场旁听。理论、时政、生活题的比例为6∶5∶4”。
多年来,该校党委不断优化入党“公开答辩”流程,不断完善和更新“题库”设置。华理党委书记杜慧芳曾作为普通党员在参加完答辩会后表示,学生的答辩“极其精彩”,并用“感动”和“感慨”概括自己的体会:感动于学校的入党“公开答辩”坚持了30多年,经过一批又一批师生党员的细化和完善,形成了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的长效机制;感慨于每个学生党员的发展都经历如此公开、公正、民主的环节,既确保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又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从1987年到2021年年底,30余年来华理共有2.2万余名学生经过这样的严格程序加入中国共产党。
华理党委专职组织员、党校副校长张黎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学校发现,少数党员入党后,容易出现思想上放松要求、先进性发挥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党委从2001年起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党员开展“述责答辩”。
按华理的规定,学生入党后,必须要在新生督导员、学风监督员、文明维护员等岗位上进行党性锻炼。学生党员每年要向同班同学和党支部其他党员汇报自己一年来履行党员责任、加强党性锻炼、践行党的宗旨、改正缺点和不足等情况,并接受同学的提问。
“述责答辩”后,每名学生党员要在年度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接受所在党支部党员的无记名满意度测评。党组织将根据测评结果,就测评情况和待改进方面,与述责党员进行一对一的反馈沟通,对那些同学不满意的,还要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帮助制定改进措施。近几年,该校学生党员的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进入新时代,华理人特有的理工人的严谨,也表现在对党建工作高标准的要求和落实上。该校启动了《华东理工大学新时代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举办“伟大工程”示范党课,再次把学生入党“公开答辩”、党员“述责答辩”写进了方案中,落在了纸面上。
把好学生党员“入口关”和“质量关”
华理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精细化工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的党员李承霖2017年就入党了,本科毕业到云南寻甸支教一年后,2020年他又回到学校成为一名研究生。他的“述责答辩”内容,几乎被各种各样的“实践”填满了。他既是校园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者,也是教育扶贫的实践者。
“通过党史学习,使我明白作为一名学生党员,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好声音、聚集正能量是我的初心,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他在担任华理校团委官方新媒体平台“小花梨”的学生负责人期间,曾创作了一批有温度、接地气、入人心的网络新媒体作品,获得了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奖励。此外,他围绕中心工作,讲好华理青年的青春故事,还采访报道过多个榜样人物和集体,包括学霸情侣、“中国正当潮”快闪、纪录片《一克重的春运行李》等都曾登上过各类热搜榜。
针对他的“述责答辩”,有支部成员提出了犀利的问题:“你觉得随着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我们青年一代还需要你刚才答辩里所说的那些‘故事’吗?怎样才能讲出青年喜欢的好故事?”
李承霖回答:“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更倾向于片段化、快餐式的学习,但仅靠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起的对历史的主观感受是不完整的,有时候甚至是不正确的。如何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史讲生动、讲明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
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参加三级党校培训,到通过入党“公开答辩”等严格考察、宣誓成为一名党员,再到成为党员后每年面向同学们进行“述责答辩”,华理的每一名要成为入党发展对象的积极分子、正式党员都要在群众面前亮相、答辩或述责。
多年来,这所理工科院校坚持入党“公开答辩”和党员“述责答辩”两个“答辩”机制,把好学生党员“入口关”和“质量关”。
张黎介绍,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教育部、团上海市委等有关要求,华理持续推进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从去年开始,校党委组织部依托校团委探索试点建立高中高校学生推优一体化工作模式。一体化培养对象系在高中阶段已递交入党申请书,且在接受过区级共产主义学校培养和市级“青马工程”高中阶段优秀毕业生夏训营培养后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通过制订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将这部分学生及时纳入发展考察序列,并在全面评价其在高校阶段的各项表现后,对于表现突出的,及时纳入发展计划,从而实现在低年级学生中发展党员。
“因此,像李欣怡这样在高中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被‘挖掘’了出来。包括李欣怡,今年我们共有两名学生,通过高中高校学生推优一体化工作模式在大二上学期被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后续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优化接续培养模式,希望明年能有更多的大一、大二的优秀学生通过接续培养早日加入党组织。”张黎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