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中国经济”之:复苏该如何精准发力?
中国经济复苏该如何发力?
宏观经济学家:三大核心力量支撑向好!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用最权威的声音,最一线的调查,和所有人一起,去看懂2023年的中国经济。
2022年,每一个中国人艰辛付出的劳动,有望让全年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让人们对2023年的中国经济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预测、更多的憧憬,但中国经济会顺利如愿地开始新征程吗?
新年伊始,《经济半小时》重磅推出《三问中国经济2023》系列报道,深入一线,采访数位中外顶级专家,冷静清晰地带你去了解2023年中国经济有哪些韧性、哪些潜力和哪些活力。
今天开始,《经济半小时》播出第一问:“中国经济复苏该如何发力?”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宏观经济学家刘元春,做客《经济半小时》,大胆预测的同时,也将带领大家看懂中国经济2023年复苏的关键。
三大核心力量支撑向好
2023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
回首2022年,国际环境风高浪急,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不减,但从中央到地方,全国上下努力拼经济,全年经济总量预计超过120万亿元,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2022年12月7日,中国疫情防控政策再作优化调整,“新十条”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了“新窗口”。
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动能转弱背景下,中国外贸前11个月同比增长8.6%,其中出口增长11.9%。挺过最困难时刻,2023年的中国经济将迎来怎样的图景?
刘元春认为,2023年向上行情值得期待,但在经济发展的走势上将呈现一个前低、中高、后稳的状态。
对于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刘元春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随着我国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政策层面进一步发力经济发展,多家国际知名机构上调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值。瑞银集团认为中国经济2023年增速将达到4.9%,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摩根士丹利则认为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在2023年,经济要在全球疲软的大环境里面,逆势实现持续上扬,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对于中美之间大国博弈,对我们整个一种战略信心,战略契机的把握就显得更为关键。
记者:在您看来,2023年经济复苏背后支撑的因素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支撑点第一个就是疫情政策的优化,第二个很重要的,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依然很大,比如说我们的政府债务,加上地方和中央的债务率依然只有50%多一点,离警戒线60%还很远。同时我们的货币政策,我们的准备金率,我们的利率依然有下调的空间。更为主要的是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是全世界大国经济中间最低的,我们可以进行扩张性的政策。第三点最为主要,就是我们在过去20年进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的布局,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我们的高新技术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也超过了30%。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欧美已成为我国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出口的重要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预计全年实现销量670万辆,同比增长90%。一方面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增量”。
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个和25.9个百分点。
2023年“扩大内需”升至新高度
5.5%左右的GDP增速能实现1200万人就业
2022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总体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均为历史同期新高。但进入四季度,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外需不足成为突出挑战,同时2021年底高基数影响逐步显现,外贸进出口进一步承压。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月份,进出口总值5223.4亿美元,同比下降9.5%。不仅是外贸,根据国家统计局的11月经济数据显示,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增速均出现回落。刘元春认为,在复苏这条路上,我们还存在一些变量,第一大变量是疫情,第二个很重要的变量是房地产,第三个很重要的变量是外部环境。
风高浪急,迎难向前。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怎么干?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战略全局出发深入分析、系统部署,为2023年经济工作定向领航。会议决定把着力扩大内需放在各项工作之首,并强调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导致我们的物价水平出现大幅度回落,这种价格急剧下降直接导致我们企业的利润出现加速性下降。当然与此相对应的我们会看到,我们的居民收入也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这几大因素一叠加,我们就会看到有效需求不足所带来的恶性循环开始出现,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一定要在疫情政策上进一步优化,一定要在扩大内需上面出台新一轮的稳增长的政策。
记者:消费的反弹阻力有多大?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消费的反弹,我认为核心还是一个疫情冲击,但是一旦疫情好转。你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2022年6月份,上海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6月13日全面开放,直接导致6月份的消费数据达到了同比增长百分之六点几。第二个是房地产,我们要围绕着与住房消费相关联的一些核心要件来进行出台消费刺激政策,1998年福利房制度改革到现在,24年刚好是中国进行第二轮全面家庭装修的一年,我们只要在家庭装修启动消费政策,让大部分需要装修的人得到装修补贴,这块消费就起来了。另外就是在短期内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受到这几年疫情冲击较为严峻的一些群体的收入。
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纷纷采取不同的形式发放消费券,助力城市“烟火气”回归。
刘元春认为,要想真正改变民众预期,一定民众要有获得感,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注意公平问题、持续的可实施路径问题和量的问题。美国在过去这两年里面对家庭的补贴达到了美国家庭收入的30%左右这样一个水平,但也尝到了这种大剂量补贴所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通货膨胀最后导致低收入群体收入下降更快。
记者:如何去理解加力提效?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 宏观经济学家 刘元春:加力首先就是在总量上,要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第一个赤字率,赤字率要提升,2022年我们预算赤字率2.8%,我们现在呼吁要提升到3%以上。第二个就是专项债,2022年我们整体专项债是3.65万亿,2023年这一个规模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原来测算是计划达到3.8万亿,同时还有贴息。
在刘元春看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帮助消费复苏,促进经济增长,更长期的效果是对于就业的促进。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再一次刷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纪录。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首次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社会政策的第一位。
半小时观察:起笔新开局,展现新气象
2023年新年伊始,许多餐饮、酒店、旅游从业者都找回了久违的忙碌,道路交通繁忙、商圈人流如织,一个烟火气十足的中国,又回来了。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全国铁路日均发送旅客较2022年11月份增长109%;国内旅游收入265.17亿元,同比增长4.0%;新年首日,全国营业影院数量创下近10个月以来的新高。
真真实实的“火热数据”,在告诉我们,繁荣向上的中国经济,此刻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相信,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把防疫政策优化激发出的新预期,真实地转化为市场新红利,新动能。2023年的“活力中国”,亿万百姓的平常日子,会更加富丽多姿、蓬勃向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