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皖北小伙返乡种树这10年

发布时间:2023-01-12 11:2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冬季的皖北是寒冷的。萧瑟的风吹过安徽省界首市聚丰家庭农场内的近700亩树林,也吹在忙碌干活的农场主刘大卫的身上。带着农户进行冬灌,防治树木出现病虫害是他这段时间的大事。每天不管多忙,他都要亲自下地才放心。

  黝黑的皮肤,壮实的身材,头上夹杂着些许白发,从北京一家公司返乡创业10年,85后刘大卫习惯了和一片片树林打交道的生活,他的形象也和“农民”二字更为贴近。最近,他接连收获了几笔订单——为周围县区公园绿化和水系治理提供行道树等树苗。

  “之前受疫情影响,很多外地货运没法送,损失了一些订单。目前,农场水电设施配套齐全,一切向好发展,客户来看我们的树苗,都说满意,樱花树等树苗卖得也不错。”刘大卫感慨道。到了春天,他还要施肥、打药、除草,继续过着忙碌且充实的生活。

  10多年前,在北京一所大学就读的课余,刘大卫会定期前往亲戚创办的农业公司取经。毕业后,他曾在北京一家农业公司工作,琢磨有机桃种植。

  刘大卫的父亲刘会田曾担任过村书记,也开过酒厂,做过塑料等生意,从带乡亲们种地到办厂,长期以来,让家乡父老过上好日子是他的愿望。作为家里的“创业前辈”,父亲曾叮嘱过刘大卫,外出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而不是为了逃离家乡的贫困。

  2011年年底,在家人劝说下,刘大卫返乡过年后决定辞职。回到家乡界首市光武镇,他争取政策支持,流转1000亩土地开办界首市聚丰家庭农场。“刚开始,真是边干边学,啥也摸不着头脑,总觉得缺少具体规划。”他回忆,刚创业时,每年收了玉米,堆放、晾晒都是自己一个人干,有时累得靠在树边就能睡着。

  一个戴着眼镜稚气未脱的大学毕业生,每天早起贪黑在地里忙活,在村里成了一件“新鲜事”。农业创业投入大,当时,他从家人和朋友手中借了近40万元,可依旧杯水车薪。共青团界首市委了解情况后,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刘大卫“皖北地区青年创业贴息贷款”60万元。2012年前后,刘大卫试行小麦、玉米轮种模式,但由于技术限制和天气原因,他总是“担惊受怕”。

  缺乏相应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人才,他只能自己探索。那段日子,他吃住都在农场,从粮食堆放晾晒到入仓,再到想办法挖井灌溉,忙碌的过程中,他也渐渐丰富了秸秆还田、土地深耕、精量播种等农业知识。

  经过几次市场价格波动和恶劣天气的打击,2013年,刘大卫开始“走出去”,前往省内外种植大户和树木企业学习。回来后,他改变种植结构——种植了200多亩辣椒、300多亩风景树、200多亩果树。他坚信,景观树是“绿色工程”,未来会有回报。

  之后的几年,除了种植槐树、樱花树、大叶女贞树等近10种景观树外,2017年,刘大卫依托1000余亩的现代化农场尝试观光农业,开展果园采摘、农家体验等活动。

  这些年,资金压力、天气风险、市场缺口等难题时刻考验着刘大卫。界首团市委推荐他参加界首市青年扶贫创业大赛,市里相关部门通过创业培训、结对辅导、金融扶持、资金资助等方式帮扶刘大卫等返乡创业者,为他们发展之路提供合理化建议。

  作为皖北县级市,界首市的土地流转率一度高达80%,曾走在安徽省前列。刘大卫感慨,农场基础设施到水电路、灌溉设备等都由政府统一“包办”,他也有信心和底气,开启粮油棉、蔬菜、苗木花卉、果园、高粱种植和畜禽养殖等新业态的旅程。

  创业小有成绩,刘大卫不忘带动家乡富裕。农场成立以来,刘大卫带动周边乡镇群众从事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场农忙时节,他聘用30余名农民来农场用工,每人每年可直接增加收入6000元。到了每年春季种辣椒时节,农民也会主动来农场“排队”谋一份生计。为了使土地资源合理性优化,他还带动30名周边农民一起种红薯,“难忘夜里有降雨时,乡亲们一起抢收红薯的场景”刘大卫说。

  此外,刘大卫给予农户、脱贫户一年一亩地800元租金,每户年底可以分红,将年纪大的人从传统耕种的庄稼地里解放出来。为了回报社会,刘大卫还为乡里乡亲提供免费的种植培训和技术支持。他被评为“全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聚丰家庭农场也被评为安徽省示范家庭农场。

  “农业是个慢活儿,每年行情都有新变化。但现在比刚回来时得心应手多了,到什么季节该干什么,脑子里都能提前规划。能在家乡做点实事,带乡亲们一起致富,这10年艰难的路,我算没白走!”刘大卫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