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期待 新节奏 新挑战 新突破 开学季,重建“乙类乙管”下的新校园
2月7日,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在军训。
2月6日,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港澳子弟班的学生收到了校长的“开学礼物”——寓意“红红火火,聪聪明明”的红葱头。
2月7日,福建省龙岩市紫金山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林书辰早晨7点多就开始化妆了。这天,他和另外三名同学一起当起了学校开学典礼的小主持人。
2月8日,北京高二学生冯伟一项一项地检查起了寒假作业,准备迎接下周到来的新学期。
今年1月8日,我国已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正式调整为“乙类乙管”。从本周起,全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春季学期陆续开学,同时,各地的大学生们也正在或将分批回到校园。
鸟声如洗,微风吹过。这个春天,我国近3亿学生迎来了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首个新学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多地中小学校园实地采访中发现,“回归”成了今年春季开学的关键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在全面恢复中,虽然校园并不陌生、伙伴依旧,不过,“新”依然成了这个开学季的背景色,学生们带着新期待、教学改变着新节奏、师生面临着新挑战、学校有了新突破。
这个开学季处处洋溢着新气象。
新期待:
回归生机勃勃的校园
回到校园,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高三学生林于迪感到校园变得草更绿、花更红。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新学期的第一份期待就是重回生机勃勃的校园。
“我十分期待与同学的线下相见。”林于迪说,疫情在家期间和同学们只能在线上交流,这样的交流缺少了线下交往中的现实感。很快就要参加高考了,他特别珍惜现在的校园生活,和同学们在一起能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在学习之余也能够畅所欲言,很放松也很自由。
家长们也有同样的盼望。
林书辰的妈妈张金玲介绍,2月6日是林书辰所在的小学开学报到的日子,学校规定的到校时间是下午2点半,但她带着孩子2点之前就出了家门,到学校时发现,马路两边已经停满了车,校门还没开,家长们就带着孩子早早排起了队。“那天只是报到,但好多孩子都整整齐齐穿好了校服,系着红领巾,脸上笑眯眯的,让人感觉喜气洋洋。”张金玲说。
为了校园的重启,不少学校做了精心的准备。浙江一所学校的校长老师穿上各种颜色的“兔子”服,在学校门口迎接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孩子;山东一所学校的孩子在学校门口展示自己的兔年文创作品;广西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的班主任们也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放上一瓶旺仔牛奶,并配上红色的气球,希望通过喜庆的氛围,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开头。
这种喜庆氛围也从校园溢出,让全国各地很多街道因为这个开学季而更加充满了生气。
更多学校则准备了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
福建省福州市星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立孤独症儿童特殊学校,过去三年,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家长几乎无法进入校园。学校决定,开学这一天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入校,由每个班的班主任和配班老师一起在校门口迎接,举办一个校园游园活动。学校还专门请了设计公司,以红色喜庆有年味儿为主题,打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目的是让孩子尽快适应新学期,有回家的感觉。”该校教导处主任汪晓燕说,校门口还会摆放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国鼓以及苹果、橘子等水果,取“一鼓作气、平安喜乐、大吉大利”等吉祥寓意。
虽然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了,但是回到校园,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2月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门口看到,在学生干部的监督下,进入校园的学生们都佩戴着口罩。
不久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其中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学校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食堂餐桌安装隔板,学生错峰就餐。”“细化校内感染者分级诊疗办法,各级各类学校储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症治疗药物、抗原检测试剂,以及常用防疫物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学了解到,该校已经按照全校人员15%-20%的比例采购储备了疫情防控应急保障物资。在学校医务室仓库内,记者看到,存储柜内整齐地码放着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抗原检测试剂、免洗消毒液、医用酒精、体温枪和防护服等。一旁的白板上张贴着不久前完成的防控物品库存统计表和疫情防控物资管理制度。
“我们学校有2名校医,他们是有处方权的,学生身体有不适的情况,随时可以到校医务室咨询并进行简单处理。”该校副校长王丽说。
不过跟以前相比,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疫情防控措施,还是让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心态也变得轻松了很多。“今年开学不像过去几年,不再必须出示核酸检测结果、行程码等。”王丽说,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老师和家长都很疲惫,成人的焦虑情绪也很容易传递给孩子。
新节奏:
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林于迪记得班主任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告诉同学们,“必须在新学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自己内心的梦想和目标,向新的征程继续前进”。
新的学期,不仅有春意盎然的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更代表着新的梦想和新的希望。
不过,不少老师表示,在踏上新征程之前首先要摸清的是之前一段时间学生线上学习期间的学习效果。
山西太原市第四十八中学校高三教师樊彩萍说,刚刚完成的开学测试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同学们居家学习期间的学习状况,学生在有些学习内容上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这需要老师及时调整备课方案,“不能(线上)学过的就让它过去了,放任不管,要查漏补缺”。
樊彩萍老师提到的线上教学效果不佳问题是不容忽视且普遍存在的。
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中教研室主任杨海燕介绍,刚开始进行线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很惶恐,虽然做了大量准备,包括教学设计和课件调整,但依然不知所措。面对屏幕讲课,没有实实在在的学生的课堂,老师们对网线另一端的孩子的状况更多地靠猜测,不知道他们是在听课,还是在吃东西或者干脆在睡觉。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老师们用了各种办法,“我在线上巡课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们在线上招呼学生,点名提问,甚至有的老师学着网上主播的样子让学生们‘听到的请扣1’。”杨海燕说。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杨海燕判断,线上教学受影响最大的是处在中间位置的学生。成绩靠前的学生,即使是线上课也很自觉,遇到不懂的问题会积极提问或者课后自己想办法解决;成绩靠后的学生,学习习惯本来就不好,线上线下听课的效果应该差距不大。“但中间一大批学生很可能因为线上教学期间缺少监督,成绩受影响较大。”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林于迪的高中三年都是在疫情当中度过,断断续续地停课复课,打乱了自己原本的很多计划,他也认同老师对线上教学学习效果的分析。“线上上课的时候,自己的学习效率比较低,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线上课缺少了线下上课中的面对面互动,当遇到疑问时,很多时候不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回应和解决。”林于迪说。
“在家上网课,管孩子很难,学习习惯和效果感觉远不如在学校。”山西的学生家长胡强仁说,线上学习期间,最怕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又不敢多说多问,生怕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学习成绩。随着开学的到来,自己也如释重负,“令人欣慰的是,学校为孩子返校还专门制订了过渡计划,着重关注过去一段时间,线上、线下知识的衔接和夯实,帮助孩子们尽快找回学习状态”。
正如这位家长所感受到的,调整学习节奏成为很多学校新学期的新选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广州市各大中小学获悉,学校将在开学后第三周组织学生进行上学期期末考试。考试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考察方法多元,像语数英等学科考试内容也会进行相应调整,试卷命题会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运用学习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家长表示,第三周考试给予家长和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考试还是要考的,这样才能知道自己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开学后第三周考试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比较合适,学生有两周的时间准备也足够了。”
“总体而言,各个学科第一周的教学进度会适当放慢,部分学科会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进行复习。”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梁思琳说,作为政治老师,自己本学期的计划是新课学习和主观题复习一周内交替进行,分为学生课后专题训练和课上讲解和变式训练。
新挑战:
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都是心中有数的,还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广州市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执行校长程惠云说。
三年疫情、反反复复的线上线下课程切换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成为春季新学期绕不开的背景,同时也是学校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我们已经在尽可能地减小疫情对教育的影响,但是对未成年人的内心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这个伤害是隐性的、深层次的,但又是严重的、影响久远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居家隔离等防控举措导致孩子活动空间受限,可能会造成孩子身体各种机能发育与技能技巧发展迟滞,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社会意识和能力的发育。再有,上网课的学习效果整体低于现场课堂教学,相关调研指出,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不能自律和自主,学习无动力,学习过程不完整,未能习得学习方法,或直接影响其后续学业与升学。“关键是我们不能忽视这种伤害,忽视了可能会让情况变得更严重,要避免二次伤害。”
梁思琳观察到,开学时间不长已经有同学出现了开学焦虑,表现为晚自习时专注的时间比较短,觉得近段时间的学习成就感不足等。目前,梁思琳最担心的是学生回归正常学习生活不适应,担心学生因为网课期间落下了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等产生焦虑。
而更让老师们担忧的是,由于之前经历过较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孩子们与电子产品的“亲密接触”时间也颇长,社会交往减少,一些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兴趣减弱,有的沉迷于游戏和各种社交媒体。“周日(2月5日)回校日收手机的时候,孩子们特别不舍地表示:‘这是手机三个月以来第一次离开自己’。”梁思琳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刘海娟提出,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帮助他们合理使用网络,处理好网络与学习的关系,把握好网络使用的时间,还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除此之外,刘海娟说还提醒,必须尽快让孩子们稳定作息时间,回归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去,“这段时间要更加注重家校之间的合作,如果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家长和学校要及时沟通,积极化解风险。”学校老师和家长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如有异常,要主动了解情况,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咨询或治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很多地方很多学校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行动起来。
开学第一天的班会上,广西南宁市第四十七中九年级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潘子龙和班主任合作,给学生上了一堂心理课。“学生们刚刚度过一个漫长的寒假,很多人还无法从假期收心,进入到比较紧张的备考状态中来。”潘子龙说,他在心理课上会组织学生一起玩活跃气氛的游戏,让学生们尽快适应学校的环境和节奏,主动跟老师和同学交流他们遇到的问题。
“这几年疫情,接待的学生心理咨询和来访的信件量,确实比之前是有上升的。”该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唐俪丹告诉记者,学校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措施,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大部分都在初期得到了干预和治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看到,校医务室旁就是学校的心理活动室,学校配备了4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除了心理咨询,学校还开通了心理热线,并在教学楼旁的一个角落设置了树洞信箱,孩子们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困惑,可以通过书信跟专业的心理老师交流求助。老师的回信会将学生姓名用代号的方式写在门口的挂牌背面,学生看到代号后就会自己来取。
更多的老师把对孩子心理的关爱融入每一次备课中、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中。福建省福州市星语学校六年级班主任滑耀东,临近开学时便筛选整理出了假期中家长们提交的照片和视频,准备在开学时与大家分享,而在开学第一课上,她还与家长一起为孩子准备自制的小饼干、蛋挞、虾条等食物和养乐多、牛奶等饮品。开学第一课变成了一个温暖又温馨的分享会。
新突破:
一切为了更高质量的教育
2月8日,北京市召开了2023年全市基础教育大会。这次大会提出,重启校园生活后,北京教育系统将坚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本,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写好“双减”后半篇文章。北京市将在2023年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统筹课内、课后整体育人,合理安排德育、艺术教育、劳动教育、体育锻炼内容,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课程也将持续完善,构建纵向中小幼衔接、横向家校社协同的育人体系。
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也于近日“官宣”,从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起,对太原市七年级、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学业诊断。以大数据分析为支撑,发挥增值评价的激励作用,科学及时诊断教情学情,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成了新学期各地各学校的最大课题。
顶层设计在先,基层的实践也不落后。
广州市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执行校长程惠云表示,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学校进行了相应的安排,开学后会先进行复习。在她看来,成绩只能反映学生的小部分学习成果,“80%都是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了解的。”程惠云表示,该校始终掌控学生的学习节奏,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结果,“我们一直观察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人一策’推进教学。”在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方面,该校采取“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求知内驱力,比如,上学期学校进行历史科目的展演就成了历史考试;辩论赛就成了道法和语文等科目的考试。
无独有偶,广西南宁市凤翔路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何璐莎介绍,学校“项目式”的作业方式也已经尝试了三年。
“跟往常学期不同,上学期放假前班上大部分学生因为新冠病毒阳性请假在家,来学校的学生只有零星的几个,所以,所有的教学任务完成,就马上放假了。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于是,学校便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编写项目式的寒假作业。”何璐莎说,项目式作业的特点是能涵盖多个科目,同时几乎能融入一个学期的所有知识点。比如五年级的项目式寒假作业是“智慧过春节”,其中数学作业就会有春节出行购票的计算题、语文作业会引导学生去观看春节档电影再写下观后感或绘制海报、英语作业会让学生用英文记录自己收到的压岁钱和过年的感受。
“开学后,我感觉经过项目式作业的锻炼,孩子们的思维更活跃,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更强了。”何璐莎说,疫情期间这种项目式的作业方式很好地引导学生在家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作业题旁边编写家长使用建议或者学生使用建议,在一系列方法的指导下一步步地改进着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育质量的提升源于教育教学每一个环节的改进,既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又要不断突破教育教学中的顽疾,这一过程对于老师能力是个检验。
不过,从学生出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最终的成果将在学生身上显现,“能感到同学比过去更努力了”。樊彩萍老师表示已经看到了变化,老师们多了自我反思,提前做好了开学的准备;学生回归校园,大多心劲十足,上课很投入。
重启、修复、突破,对于学校教育来说,2023年可谓是一个关键的重建之年,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建成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
(冯伟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林洁 谢洋 胡志中 田宏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