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发布时间:2023-02-17 15:4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连续第12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首次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写入一号文件。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是中央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政策的一脉相承和拓展深化,是为2035年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及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的新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耕地保护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力度继续加大,未来耕地管理也将更加严格。我国当前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5亿亩,2021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到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2030年之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规划,需要提前谋划制定方案,优化资源配置,设定时间表,明确工作重点内容和进度安排。

  为什么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农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

  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中低产田比重高,长期制约着农业发展的后劲,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耕地正承受着面积减少和用途监管的巨大压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耕地数量在2009年到2019年减少了1.13亿亩。同时,在新冠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关键保障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耕地质量、产出能力等明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许多农田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

  现状是什么——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布局不断优化。2019年、2020年每年建成面积超过8000万亩,2021年建成面积超过1亿亩,2022年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19.18亿亩耕地有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

  在建设布局上,我国围绕提升粮食产能这一首要目标,突出粮食主产区,突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在区域布局上,13个粮食主产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39亿亩,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8%。

  但也要看到,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我国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后续建设任务繁重;剩余未建设耕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建设难度增大;各级财政建设投入压力加大;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突出等。

  怎么建——夯实四大措施,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完成把全国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宏大战略,就要系统谋划制定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工作重点内容和进度安排。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建好,还要用好管好,真正把高标准农田创建成吨粮田;二是加强耕地地力保护,强化耕作层土壤保护,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在四个方面做出具体政策部署:一是“抓建设”, 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统筹安排年度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溉设施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二是“重管护”,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三是“提质量”,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强化干旱半干旱耕地、红黄壤耕地产能提升技术攻关,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四是“挖潜力”,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地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作者是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副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改革试验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