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毛泽东为何为一位22岁的战士题词

发布时间:2023-03-03 15:22: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1963年2月22日,中国青年社(现称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机要通讯员刘全聚骑着摩托车,从中南海西门取回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推动了浩浩荡荡、跨越世纪的学雷锋运动,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十载春秋,“雷锋精神”历久弥坚,跨越历史长河,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言之谆谆,期望殷殷。

  2023年2月23日,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

  为什么毛主席会应《中国青年》编辑部的请求,为一位22岁的年轻战士题词?

  为何习近平总书记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作为毛主席题词首发期刊《中国青年》的编辑记者,怀着还原真实历史的责任感,2023年2月19日,我们走进当年向毛泽东同志请求题词的倡议者和亲历者——王江云、赵青夫妇家中看望、采访。

  王江云于1954年进入中国青年社工作,1982年调入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至退休。赵青于1958年入中国青年社,1992年退休。“将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杂志社”是两位老人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接到你们要来看望的电话后,当年取回毛主席题词的盛况;创刊40周年时,我和周总理跳的第一支舞、邓颖超大姐拉着我的手合影……60年前的片段仿若活了过来,在夜晚不断地在我脑中闪现,我激动得一夜都没有睡着,血压都飙升到一百七八了。今天就让我老伴儿王江云主讲吧,他是当时请毛主席题词的倡议者,当年的细节,他最清楚了。”88岁的赵青老人紧紧握着《中国青年》记者的手说。

  今年已94岁高龄的王江云老人,起身郑重地从桌边柜上取出助听器,塞进两耳,并反复调整、检查,方才安心坐定。

  “开始吧,我年纪大了,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了,讲得慢些。”

  60年过去,随着老人的讲述,一幅真切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大胆的请求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他的事迹经由军营,在辽宁省内传扬开来。1963年2月初,首都各大报刊刊登了雷锋的日记摘抄,那些朴素简短的语言,无处不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

  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正式印发。《中国青年》杂志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编委会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思考怎么才能把雷锋这个典型向全国青少年宣传好。

  “当时,《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编辑也大都是青年,大家同样被雷锋的精神所感染,并认为雷锋这样突出的一个人物,即使其他报纸已经宣传过了,我们仍然有必要将他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读者,让他的精神在更大范围内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由此,《中国青年》编辑部决议以出版一期专辑的形式缅怀、宣传雷锋同志。

  当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渡过困难时期,纸张非常紧张,此前的《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缩减为24页。而24页篇幅做一本“学习雷锋同志专辑”,显得分量太“轻”,《中国青年》编委会于是决定将1963年第5期、第6期两期合刊,出一本48页的专辑。并从各编辑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学习雷锋同志专辑”编辑组,时任思想教育组组长黎勤、副组长王江云等被抽调进来。

  篇幅页码定好了,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如何打好第二点”,做到后来居上?

  “当时,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在会上我们最终商定出几个方向:一是派出一队人马前往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了解其生平事迹,并摘抄补录一些未经宣传报道、不被人所熟知的雷锋日记的内容。二是撰写长篇通讯,讲述雷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正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正是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期的先进典型,如果毛主席能题词,那将会有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策划、讨论专辑的过程在王江云老人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大家一听都很兴奋地表示赞同,但一想到毛主席工作那么忙,大家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

  就这样,一群敢闯敢干的年轻编辑,怀着希望和忐忑的心情,向毛主席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信件由黎勤起草,大约三四百字,内容主要是说雷锋同志的事迹非常感人,是一个伟大出于平凡的好榜样,值得当代青年学习,《中国青年》准备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向青年们推荐这个典型,因此贸然给主席写信,请予以题词。

  起草好的稿件,再交由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编辑丁有和誊写。丁有和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接受这个任务,我感到光荣,很用心地给抄了出来,是用中国老式的竖行信纸写的,总共也不过两页。”其后,信封上写上“中南海,呈毛主席”几个字,便寄了出去。

  信件约于1963年2月16或17日发出,由《中国青年》编辑部思想修养组的朱伯颖负责联系对接毛泽东同志办公室。之后,同志们开始了忐忑的等待。

  一幅苍劲的题词

  时任毛泽东同志秘书的林克收到《中国青年》寄来的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院内。

  当天林克接到警卫员通知主席醒了的电话后,便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主席批示和阅处的文件、资料,其中便有《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送至主席寝室。

  “这时,只见他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我走进屋来,他把报纸随手放在左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我把文件资料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和资料。我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我便离开他的寝室。”林克回忆道。

  信寄出两天后,朱伯颖向毛主席办公室去电询问,“是否收到信件?主席是否看了?准不准备题词?”

  电话是林克接的。当时他明确主席已看过信件,但未作什么表示,便如实转告:“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并未表态。”

  “未表态”便意味着“未拒绝”,编辑部全员忐忑的同时又平添了一分幸福的希望。

  朱伯颖随即说道:“杂志将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

  林克将《中国青年》编辑部的请求报告了毛主席,主席请其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于办公室内思索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他。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在纸上用毛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没用。这时,他还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习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林克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同志应《中国青年》之邀为《中国青年》专辑题词的全过程。

  1963年2月22日下午3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中国青年》编辑部接到来电:“我是主席办公室的林克,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听到这一消息,整个《中国青年》编辑部都沸腾了,社领导立即派当时的机要通讯员刘全聚骑着摩托车去取。

  刘全聚拿到一个牛皮纸信封,林克在信封上面写着:请交中国青年杂志社朱柏(应为伯)颖同志亲收 中南海林寄。

  “当时团中央和《中国青年》编辑部在正义路的一个办公楼内办公,编辑部的办公区处在五楼的中间位置。主席题词的消息传到了团中央,刘全聚拿着题词回来的时候,整个楼梯上、走廊内到处站满了人,甚至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都跑了过来。大家欢呼雀跃、沸腾久久不息。”

  忆及当时,今年已94岁高龄的王江云老人,脸上浮现出兴奋又满足的神情,眼神仿若早已穿过云烟,隔着时光又重历了当日盛况。

  2023年2月20日下午,当《中国青年》记者探望正在住院的刘全聚老人时,虽然他因病已经讲不出话,意识有些模糊,但当记者跟他说道他当年骑着摩托车从中南海西门取回毛主席的题词时,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

  毛泽东应《中国青年》编辑部请求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新闻界,各报社纷纷要求刊登这一题词手迹。

  《解放军报》得知毛主席给雷锋题词以后,“直接派出两位大校前往印刷厂,想要取得毛主席手迹。当时我正好在印刷厂盯着下印,刚好和他们有一个面对面的周旋。我思索之后认为手迹不能贸然提供给对方,一是这是毛主席受我们之邀特意题写,理应由我们首发;二是因其为报纸,出版周期比杂志要短,一旦提供给他们,我们便处于被动了。”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一本火爆的专辑

  在《中国青年》编辑部去信请求毛主席题词的同时,编辑部同时兵分两路,一队向时任总理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发去了请求题词或约写文章的信,一队前往辽宁省实地采访。

  “周恩来对《中国青年》几乎一贯是有求必应的。”王江云说。

  周总理接到信后,很快就为《中国青年》挥笔写下了“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

  不久,周总理又接到了《解放军报》请求为雷锋同志题词的信,此时他已得知毛主席为《中国青年》题词的事,便打来电话询问主席题词的具体内容,《中国青年》编辑部向他作了详细汇报。

  于是,周总理又一次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后来,《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同志拜访邓颖超大姐时,邓大姐谈到总理为雷锋第二次题词的情景时说:“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沉思了近1个小时,才坐下来题词。”显然,周总理是根据毛主席的题词,经过深思熟虑,对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作了高度概括。

  与此同时,王江云所在小队于1963年2月12日抵达沈阳,通过多方了解,得知雷锋生前所在团的俱乐部主任陈广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最多。其时他正在大连宣讲雷锋事迹,王江云及同事立即奔赴大连,当天下午听了陈广生所作报告后,晚上与陈广生商议如何改写长篇通讯,“一直聊到夜里12点多”。

  第二天,编辑小队参观了正在大连巡回展览的雷锋事迹,并一本一本地仔细看了雷锋日记的原作——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九六〇年一月十八日

  雷锋同志:愿你作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自题)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日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我认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就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

  ……

  在雷锋日记的原作中,编辑们还发现了雷锋记录自己阅读《中国青年》杂志的感受:

  “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

  今天我一口气看完了《中国青年》杂志上徐老(特立)写给晚辈的几封家信。越看越感到浑身是劲,越看越觉得亲切,越看越想看。特别是徐老说的:‘一个共产党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这些话对我来说,是有很大启发和教育的,也是我应当知道的,必须要做的。我要永远牢记徐老这些有益的话,并且要贯串于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为人类作出贡献。”

  “我们对照报纸已发表的日记摘抄,作了补充,增加了一些新的段落,使之更加充实。”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经过几天忙碌紧张的工作,王江云等人于1963年2月18日、19日返回北京。

  在专辑的紧张筹备阶段,谢老(觉哉)生病正在住院休养,《中国青年》编辑部同志前往医院探望。谢老对《中国青年》的出版工作一直十分关心,编辑同志便向他汇报了准备出版“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一事,并于当日下午送去一份雷锋日记摘抄。谢老当即问了“专辑”出版的时间,在病榻上阅读了雷锋日记后,赶在1963年2月25日之前写就了一篇散文《读雷锋同志的日记摘抄》和一首《学雷锋》诗。

  “那时,我们和谢老很熟,经常去他家看他。”王江云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与此同时,专辑还刊登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所作的《歌咏雷锋同志》,郭沫若所写就的长诗《一把劈断昆仑的宝剑》,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罗瑞卿撰写的特稿《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本刊社论《用雷锋的学习态度学习雷锋》,陈广生、崔家骏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雷锋日记摘抄,雷锋的遗诗《南来的燕子啊!》,歌唱雷锋等歌曲和北京大学学生等撰写的学习雷锋的诗歌等。

  1963年3月2日,刊登有毛泽东等领导人题词、重要文章和雷锋日记的《中国青年》第五、六期合刊“学习雷锋同志专辑”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青年杂志社原美术编辑方浩然告诉《中国青年》记者:“当时的《中国青年》除了北京印点外,还在上海、 沈阳、西安、长沙、重庆设了5个分印点,出版的这本‘学习雷锋同志专辑’,由5个分印点印刷。此外,仍有各地人民出版社、共青团组织翻版印刷,有些地方还多次印刷。譬如,内蒙古自治区除团区委翻印外,仅包头市一地就曾两次翻印。”

  几经重印,当期累计印数高达800多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真可谓“洛阳纸贵”。

  《解放军报》后又向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发出信件,请求题词。几位领导人先后于3月初题了词。

  团中央觉得毛泽东同志给《中国青年》专辑题词的事甚大,于是上报了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为此专门开会研究,为了使毛主席的题词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决定于1963年3月4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首都各大报纸3月5日集中刊发。《人民日报》使用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是:《〈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题词和诗文同时发表》

  由此,1963年3月5日便成了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成为学雷锋日。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开展,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3月5日还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一个伟大的时代

  专辑的出版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中国青年们奔走相告、互相传阅……

  不久,《中国青年》编辑部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

  信中,这位青年炊事员称自己四处奔走,仍未能买到一本《中国青年》,于是他只好借阅一本,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下来。足足把一本16开48页几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编辑部立即为其寄去了几本杂志,并请求他将手抄版寄来编辑部留存。

  1963年10月,《中国青年》杂志举办创刊40周年展览,这本手抄本在展览上展出。

  《中国青年》邀请周恩来总理来看看这个展览。一日下班后,周恩来总理真的来到了杂志社。他参观展览时,看到这本手抄本,详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晚上回到家后,周总理对邓颖超说:“《中国青年》杂志办的展览很不错,可以去看看。”

  翌日,邓颖超大姐也来到了中国青年杂志社。她不仅观看了展览,还挨个办公室慰问大家,并在台阶上与大家亲切合影。

  就这样,由部队培养发掘,经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支持,由共青团中央等广泛发动,《中国青年》杂志大力宣传,以及各大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群众性运动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雷锋精神从此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无数的人与事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化作沧海一粟。但雷锋作为中国青年的时代楷模却始终屹立不倒,雷锋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采访快结束时,王江云老人已然疲累,他伸出瘦弱的手指紧紧地抓着沙发旁的藤椅扶手,勉力维持端坐,但话语并未停止。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王江云老人徐徐说道:“雷锋确实是个好人,也真实地做了很多好事,他称得上是所有年轻人的榜样。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雷锋精神还是应该继续发扬、继续学习。不是仅要你们学习他做好事,而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雷锋传人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志愿者:“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强调:“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在今年学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青年》编辑部特邀请获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的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为全国广大青少年题写了寄语,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雷锋精神永恒,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接力传承,因为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202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在京举办“永远的雷锋——《中国青年》纪念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60周年”网络直播活动,“当代雷锋”庄仕华、最美奋斗者李素丽等模范人物来到活动现场,著名专家韩毓海、廉思、胡献忠等在节目中解码雷锋精神,一批优秀青年典型如雷锋班、徐本禹、王亮、方文墨等纷纷表达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在节目中,全国道德模范、一等功臣、陆军步兵学院学员王亮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每个青年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火热的生活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1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青联副主席方文墨表示,要用技能成就梦想,用技能改变人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22级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熊坤发出肺腑心声:“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浩汤的、庞大的叙事落诸纸端,所谓留痕,不过是为了——一点精神的传递、灯塔般的指引,对伟大的弘扬最终轻轻落下,内化为一代代涓涓细流般的赓续与传承。

  雷锋精神永恒!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