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者:周建超(江苏省社会史学会会长、扬州大学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坚持发展,又是基于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繁重复杂任务而提出的重大原则和明确要求,为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矛盾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人类社会就是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开拓前进的。因而,认识、掌握和运用矛盾斗争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的本质特征和实践行动的前提条件。历史实践证明,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斗争的客观存在,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要求。从《共产党宣言》的产生,到巴黎公社的成立,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中华民族从苦难中崛起奋进,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坚持不懈的斗争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新征程上我们要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和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只有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江苏来说,虽然“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民生领域还有短板,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面对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如果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过,不但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而且也会逐步失去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历史成绩。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依靠顽强斗争及时破解江苏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难题,拓展发展新空间。
在强化理论武装中筑牢顽强斗争的思想基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准确把握人类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提升斗争的精准性。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以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来判断江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寻找解决矛盾问题的路径与方法,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基石,并把其融入团结奋斗全过程,以昂扬的斗争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举措,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确保江苏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坚持人民根本利益中把握斗争的原则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方向,以及危害党和国家核心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坚决斗争,毫不动摇,做到眼睛特别明亮、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当然,这里讲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为人民谋幸福和“两个全面”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因此,在斗争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立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同一切脱离群众、无视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江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在把握矛盾规律中提高斗争的本领方法。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困难和发展态势,善于发现蕴藏其中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依据不同矛盾问题的性质、对象、环境、趋势,选择不同的斗争策略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化实践创新。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坚定斗争意志,聚焦政治过硬、专业过硬、担当过硬、斗争过硬、纪律过硬,增强迎挑战、抗打压能力,紧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人民福祉的矛盾问题,进而寻找有效破解矛盾问题的主攻方向,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打开江苏现代化发展新天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