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立遗嘱人群年轻化,“虚拟财产”保护要跟上

发布时间:2023-03-24 11:18:00来源: 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赵志疆

  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对25万份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首次公布了未婚不婚人群遗嘱、涉虚拟财产遗嘱、中青年人群遗嘱等一批广受关注的遗嘱数据。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遗嘱是老年人或危重患者的专属叙事,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交代后事”。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白皮书》显示,从2017年开始,60岁以下立遗嘱的人数逐年上升,至2022年,60岁以下订立遗嘱的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数的比例为29.74%。不仅如此,在中华遗嘱库“微信遗嘱”小程序留言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其中,20-29岁之间的人群占比35.9%,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6.57%,他们中有不少人是在读学生。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每个人都向死而生,这是无可回避的自然规律,也是无需逃避的生命话题。只有正确地认识并看待死亡,才会更加珍惜和敬畏生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提前写下遗嘱,并不是有什么“想不开”,而是用一种成熟豁达的态度传递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恰如一位“90后”所言:“有人可能觉得这么年轻就立遗嘱,想得太早了。但我认为一点都不早,它会让每一个人更加正视自己的人生,更深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虚拟财产”是年轻人在遗嘱中较为关注的内容。根据《白皮书》,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共计收到458份遗嘱内容涉及“虚拟财产”,类型包括QQ、虚拟货币、支付宝、微信账号、网络游戏账号等。如果说年轻人立遗嘱,显示出了他们乐观豁达的一面,那么越来越多年轻人关心自己的“虚拟财产”,体现出的则是细致和严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财产”在公共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已成为个人的重要财富载体。关心“虚拟财产”的使用权和继承权,显然并不多余。

  尽管年轻人在遗嘱中普遍关注“虚拟财产”,但想要顺利继承“虚拟财产”并不容易。根据《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即只要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均属于遗产。然而,根据《继承法》相关规定,私密性的网络财产属于用户隐私,不可以继承。现实中,社交媒体账号、自媒体账户等确实具有一定的隐私性质,与此同时,某些优质账号本身也有巨大的商业价值,QQ靓号之类稀缺资源,也有一定的财产属性。这些账号虽然是“虚拟财产”的一部分,但是否涉及用户隐私,能否被继承,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

  由于法律规范的不完善,“虚拟财产”的继承很容易引起争议乃至纠纷。哪些“虚拟财产”属于物质遗产,哪些只是单纯的精神遗产?不同类型的“虚拟遗产”,是否应该进行区别处理?网络账号本身,是否属于可以被继承的遗产?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厘清“虚拟财产”的法律概念和属性,不仅可以将网络平台的利益诉求规范在法律框架内,而且有助于确保遗嘱顺利执行,从而引导更多人通过立遗嘱的方式传递生命教育,规划人生安排。(赵志疆)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