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千年商港 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发掘纪事
新华社杭州3月30日电题:实证千年商港 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发掘纪事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冯源、王俊禄、魏一骏
八座形制各异的宋代码头、两艘宋代沉船、数以吨计的瓷器残片、在宋元和明清时期两度兴建的朔门瓮城……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码头、航道、航标等要素齐备的遗迹,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一大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日前在京揭晓,朔门古港遗址入选。
(小标题)宋元古港遗迹显真容
仲春时节,浙江第二大河流瓯江两岸春意尽显。紧邻瓯江温州市鹿城区段南岸,望江路与当地名胜江心屿隔水相望,一处宋元古港遗迹正向世人展现真容。
“经过考古团队一年多的工作,包含古瓮城、古码头、古沉船等要素的遗址逐渐完整。”跟随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的脚步,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分布明晰的遗迹。
这一考古发现源于2021年3月。当时,为改善重点路段交通拥堵问题,温州鹿城区启动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说,早在2004年,这个地段曾发现过温州古城北门(朔门)遗址,古地图上也有码头标识,因此,建设工程推进极为谨慎。
2021年10月,道路地面开挖过程中,施工人员发现了一些古石条。文物部门根据这些线索,在附近区域逐步发现更多遗存,确认该区域存在古代港口,工程也马上停工。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场勘探发掘。
因紧靠瓯江入海口南岸,每天两涨两落的潮水给考古发掘带来不小挑战。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考古工地外围有不少水泥止水桩。据了解,这些止水桩有2000多根,是施工单位为防止江水渗入而打下的,这为发掘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发现地下文物后,下穿工程马上停工,温州市委市政府随即决定调整施工方案。”温州市鹿城区江心屿改造提升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龙介绍说。
“经过勘探,我们发现遗址的年代从北宋延续到民国,以宋元时期为主。”梁岩华介绍,“包括早、晚两个时期的古瓮城,8座不同时期的古码头,2艘宋代古沉船,以及古代江堤、古代建筑和古代桥梁水闸遗迹,还有以青瓷为主的古代货物堆积等众多重要遗存。”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5组干栏式建筑。”顺着刘团徽手指的方向,记者依稀能辨别木桩的位置,“它们好比‘水上高脚屋’,有可能被用作酒肆、船坞等,为人们对当时码头的繁华场景提供了想象空间。”
瓷腰鼓、瓷碗、瓷瓶……从遗址出土的瓷器琳琅满目。“它们既有来自临近龙泉窑、瓯窑等瓷窑的瓷器,也有北方定窑、磁州窑的瓷器,其中以龙泉青瓷为主。”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截至目前,遗址出土了大批瓷器、漆器、金属器及其残片,仅瓷器残片就有10吨左右,可以修复的文物超过3000件。
“从基本建设考古转变为主动发掘,当地政府及文物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看来,“这是新时期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经典范例。”据了解,遗址的后续发掘解剖测绘、专题保护和研究等工作都在持续推进中。
(小标题)“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古人用诗句将瓯江中江心屿上的东塔和西塔之姿描写得淋漓尽致。
江心屿双塔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航标,分别建于唐代和宋代。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而在南宋和元代,温州都曾设立外贸管理机构。
“瓷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货物,这条‘丝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海上瓷器之路’。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力军’。龙泉和温州间有瓯江水路相通,龙泉青瓷从温州出口最为便捷。”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沈岳明说。
多位考古专家表示,朔门古港遗址真实再现了约1000年前“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景象,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考古的一大空白。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是港口,而以前的相关考古工作都没有港口方面的内容。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对于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关键的指向意义。“从遗迹到遗物,它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
“通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生产、运输和市场这三个环节。在这个遗址里,与三环节相关的窑业以及城市、码头、航船、航线和航标塔,所有的要素都非常齐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为止与海丝相关、遗迹要素最完备的港口遗址。他同时表示,朔门古港的核心时期是北宋晚期到元代晚期,这段时间正好处于哥伦布大航海时代之前,是属于中国的航海时代。
纵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温州朔门古港也算得上“独一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说,全球其他重要的海港遗址都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朔门古港遗址起到了“补白”的作用,堪称人类海洋文明史上具有突出价值的珍贵遗产。
(小标题)千年商港焕发新时代活力
展开元代画家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卷》,朔门港口的繁华场景跃然纸上:商贾云集,舟行如织,大量的“中国制造”由此出口,畅销海外。
“早在东吴时期,温州就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元代使者周达观就是从温州港开洋去的古柬埔寨,写下了《真腊风土记》。”温州市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介绍说。
近几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考古发现不断涌现,如苏州太仓的樊村泾遗址等相关新发现,包括“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越来越引起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王巍说,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穿越历史烟云,近年温州港外贸集装箱业务快速发展,外贸航线网络进一步织密,航线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拥有近洋航线11条。当前,温州正锚定“千年商港、幸福温州”新航向,推进物流港、商贸港、金融港、总部港、数字港“五港”联动。今后5年,浙江将全方位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温州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将大力推进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
另一方面,温州正加快编制相关规划,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合作,计划依托古港遗址,高标准建设朔门古港遗址公园,充分挖掘海丝文化。根据初步设想,公园中将有一座遗址博物馆,室内展示出土文物,室外则在古码头、古沉船、古官用木栈道、古瓷片堆积带等标志性遗迹点建造展示区域,并利用数字技术还原瓮城原貌,既做好文物保护,又让观众与遗迹近距离接触。
古港遗址见证下,“千年商港”正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