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广阔田野绘就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发布时间:2023-05-18 16:02:00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在广阔田野绘就乡村振兴绿色画卷

  ——辽宁丹东凤城市加快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陈坚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青坡

  5月的辽东大地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走进辽宁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村内步道干净宽敞、道边处处绿树成荫。不远处,农民操作着农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在绿水青山中撒播希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是绿水青山资源的集聚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农业……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凤城市一步一个脚印,增绿色、谋发展,一座座荒山重披新绿,一个个乡村焕发新颜,奏响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坚持生态优先,建设宜居美丽乡村

  5月1日,凤城市赛马镇三浓新村景区内游人如织。观景台上,游客们三五成群,凭栏而望,欣赏着青山相伴、绿荫环绕的美景。穿村而过的小河水流潺潺,与岩石碰撞激起阵阵水雾,在阳光下化作七色彩虹。

  “猜猜看,以前这里是做什么的?”看到眼前的美景,三浓新村项目负责人汪丽冬抛出问题。“煤矿!”不等众人回答,她就揭晓了答案。曾经的赛马镇煤矿资源丰富,当地人靠挖煤为生,经济快速发展。可随着经年的无序开采,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

  坐吃山空要不得,为了共同富裕,必须让矿山复绿水复清。2017年,凤城市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关闭了赛马镇42座9万吨以下小煤矿,投入资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建设一批集生态园林、乡土风情、农牧文化体验、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实现由“煤”到“美”的转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看着山坡重披绿装,曾经的“煤老板”梁书波欣喜万分,“过去,村里进进出出都是运煤车,到处都是煤渣,整日尘土飞扬。如今,咱们村周围都是梯田、果园,山上种满板栗树、红松。不去挖煤搞农业,一样能够赚到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值!”

  山乡巨变,绿了山岗,换了人间。走进凤城市宝山镇岔路村,干净整洁的街道上,专职保洁员正开着垃圾转运车挨家挨户清理垃圾。“2019年,村‘两委’自筹资金10万余元,对所有住户发放垃圾分类桶,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岔路村第一书记李明哲介绍道,“现在咱们村,垃圾集中投放,夜晚路灯照明,家里的厕所也都是冲水式的哩!”

  生活方式改变的背后,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提升。2022年,岔路村“两委”开展“全国文明村”授匾和岔路村“星级文明户”“岔路好人”表彰颁奖活动,表彰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家庭,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我们还通过‘村规民约’,从生态环保、卫生整治、尊老爱幼等几个方面作出规定,让人人自觉养成美化村庄环境的良好习惯。”李明哲对记者说。

  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齐抓共进,一幅美丽乡村的图景在凤城市落笔而成。近年来,凤城市利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天然优势,结合各个乡村的文化、风土人情、经济水平和农民实际需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凤城市委书记刘向东介绍,如今,凤城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向好。2022年,凤城市完成退化林修复133公顷,修筑农村公路路面80.8公里,拥有农民健身工程274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34元。

  打造生态旅游,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五一”假期的凤城市,仿佛是一片欢乐的海洋。4月28日,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中国·凤城大梨树第六届徒步节暨葡萄文化节正式开幕,来自社会各界的近7000名徒步爱好者相聚在大梨树村,踏青赏花,体验采摘乐趣。

  花果山脚下,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成熟的葡萄、大樱桃娇艳欲滴。刚从花果山赏花下来的游人拎着篮子在村民的引导下走进大棚,将一颗颗成熟的水果放入篮中,打包称重。

  “现在是大棚里摘浆果,等到秋天上了山,漫山遍野都是梨和桃哩!”村民蔡克明介绍道,村里的2万多亩果园,不仅为村子增了绿,还为村民添了金。“村里发展起春季赏花、秋季采摘的生态旅游,一年光采摘就为我家增加了五六万的收入,再加上农家乐等收入,一年增收个10万元都不算多。”

  生态旅游,突出特色方能长久。大梨树村龙潭旁,一幢大型玻璃日光温室格外引人注意。进入室内,体感温度骤然上升,阵阵清香扑鼻而来,高大的热带植物伸出硕大的叶片仿佛迎宾员,五颜六色的热带花卉让馆内显得愈发热闹,树上挂满了诱人的热带水果。一旁的餐厅里,游人采摘下旁边无土栽培的蔬菜,简单清理后放进火锅,在热气腾腾中品尝蔬菜的鲜美。

  2016年,在凤城市的支持下,大梨树村投资近5000万元的涉农专项资金,建设1.2万平方米的“七彩田园现代农业展示馆”,集观光采摘于一体,四季开放,填补了生态采摘游的冬季空白。2019年11月,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画好“山水画”,乘上旅游风。凤城市在做足“山”的特色同时,“水”的优势也不断突出。“五一”期间,凤城市东汤镇东汤村人气火爆。温泉浴池内,孩童嬉水、老人静卧,怡然自得。

  “咱们村的温泉可谓一绝,富含28种微量元素,水温高达78℃,日涌出量可达2600余吨,因水疗效果佳而久负盛名。”东汤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林介绍道,近几年,东汤村发展以家庭旅馆为主体的疗养行业,形成吃、住、疗养一条龙服务模式,深受外地顾客青睐。每年接待外地游客超3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

  旅游产业兴起和各项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吸引了大批人员到东汤村安家落户、投资兴业。“如今,东汤村农副业、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每年可安置1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产值达1800多万元。”李世林自豪地说。

  查优势找特色,锚定生态谋发展。凤城市在加大生态保护的同时,立足于农业产业与自然生态的良好资源禀赋,着力发展生态农庄、农业采摘、花卉观光与种植基地、田园综合体与农家乐等项目,打造独具北方特色的乡村风情,促进乡村振兴。凤城市先后获评“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辽宁省乡村旅游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发展特色农业,乡村唱起富农歌

  初夏,走进凤城市红旗镇新力村,田野里的洋菇娘开始成熟,如葡萄大小的果实被膨大的宿萼包围恰似一只只小灯笼,黄澄澄的,格外诱人。

  “新力村是中国最大的洋菇娘保护地产区,种植面积3252亩。”红旗镇洋菇娘协会会长范喜军介绍道,目前,全镇的洋菇娘种植面积已达260公顷,产品主要销往上海、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年产值1.5亿元,小小洋菇娘成了农民致富的“金灯笼”。

  小浆果带来大收益。在岔路村,一望无际的大棚内,蓝莓树长势葱郁。饱满圆润、色泽鲜亮的蓝莓挂满枝头,成熟的蓝莓表面呈现蓝紫色,被一层薄薄的果霜包裹着。村民们一边欢快地拉着家常,一边熟练地摘着颗颗甜果、装盒封箱。

  “这几年,我们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根据当地土壤和湿度特点,带领村民发展小浆果特色产业。”李明哲说,2018年,凤城市拿出200万元全力支持村集体发展小浆果产业,修建近百亩的高标准草莓、蓝莓温室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3.9万元。“截至目前,村里共有30户村民从事蓝莓、草莓等浆果种植,平均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小浆果产业示范项目影响下,周边村集体合作纷至沓来,近几年岔路村小浆果基地吸引了周边乡镇11个村的投资,建成了以草莓、蓝莓和软枣子为主的浆果产业示范基地,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合作增产,电商增销。2021年,凤城市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凤城市以此为依托,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时令预订”“网订店取”等业务。凤城市蓝旗镇互助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忠军介绍,该村通过成立农业产业化电商扶贫协会,不仅让每年3000吨的板栗供不应求,还带动了草莓、蓝莓等农产品销售,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万元。

  “生态添美,产业增收。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如今已成为凤城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刘向东说,“我们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支持乡村走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之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