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新赛道跑出青春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05-22 11:21: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乡村旅游红火,如何抓住致富机会?

  除了行万里路,为什么还要多读书?

  AI如何赋能青春小店?

  年轻人怎样抓住青春元宇宙新风口?

  编者按

  今年5月19日是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契合“美好中国 幸福旅程”的主题,中国青年报社开启了又一年的“5·19青春云游记”。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行万里路,阅万卷书。在8个小时的直播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一起品味了“青春小店”的烟火气,更感受到一家“报社”迈入“青春元宇宙新文化业态”的探索与奋进。

  _______________

  一场从青春小店迈向青春元宇宙的“云游”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今年5月19日是第十三个“中国旅游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8个小时的直播节目“青春云游记”。当日,超过152.3万人次观看直播。3个平台设5个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1.08亿。

  这一天,“青春云游记”直播从中国青年报社打造的“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出发,了解电商直播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在博物馆和“园立方”品读天地人间;一键开启全国“青春小店”的创业故事和日常状态、揭秘一家报社紧贴全新技术的“青春元宇宙新文化业态”……

  其间,4场“青年茶座”精彩纷呈,深度探讨了“乡村旅游红火,如何抓住致富机会”“除了行万里路,为什么还要多读书”“AI如何赋能青春小店”“年轻人怎样抓住青春元宇宙新风口”等话题。

  400多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在浙江宁海开启了万里征程。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国当代徐霞客”寻访活动,十年来发掘出了一批积极践行徐霞客精神的个人和团队。

  当代青年的行万里路,是用脚走遍祖国大好河山,更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青耘中国”活动中,主播们通过直播电商的方式,帮助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青耘中国”已开展6000余场活动,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

  既要行万里路,又要读万卷书。浓郁的书香,悠长的书韵,贯穿“青春云游记”直播全程。

  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更读书社联合打造的海运仓更读·青年书店,也于5月19日正式开业,为这座城市新增一处具有青年特色的线下阅读空间。

  当书店遇见青年文化,当一家报社“接地气”地践行服务青年理念、干实事,一间书店能承载怎样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青春云游记”的直播间所在地“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在2022年落户于北京中轴线上,同时也是中国青年报社与北京市东城区联合打造的“晨钟”文化工作站。近期,以这家书店为旗舰店的一系列中青特色线上线下互动小店(包括品牌合作店),一起成为中青报“青春元宇宙”新文化业态的一部分。

  近期,《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天津等城市的30多家小店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这些小店发展韧性何在,又面临什么样的发展需求。这是中国青年报社开展学习贯彻主题教育的特色实践活动。

  “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不仅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还是全国若干“小店”的缩影。以这家书店为起点,中国青年报社打造的“青春小店”,将会成为一扇扇接触青年、了解青年的窗口。

  一年前,“青春云游记”的“云游”直播,是在疫情困住人们远行脚步的情形下开展的。一年后,当限制被打破,“青春云游记”被赋予全新的含义,“云”意味着技术赋能。中国青年报社把握前沿技术高速发展的浪潮,构建青春元宇宙,打造一系列文化新业态,用新技术搭建更多平台服务各级团组织,回应青年需求。

  直播中,“AI赋能青春小店计划”发布,为线上小店提供人工智能服务;基于元宇宙技术设计建设的“红旗渠精神云展厅”,同时嵌入数字人概念,可承载讲解红旗渠精神的一系列多媒体可视化内容,提供沉浸式学习新体验;升级后的“三生园立方”小程序场景探索功能和语音交互功能,将推出“自然教育资源有声地图”。

  中青报·中青网新闻短视频栏目“青蜂侠”携手百度百家号推出的数字主持人“青小霞”,已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岗;一支名为《青春影像,朝气蓬勃——中国青年报可视化创新青年影视文化》的视频,展现了中国青年报社多年来深耕影视赛道的产品和成果。

  8小时的“青春云游记”,打造了一场从青春小店迈向青春元宇宙的旅程,谱写出了一张报纸在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青年出发,游在广阔天地,借力云端技术,赋能线下“青春小店”,最终回归青年,服务广大青年。

  _______________

  链接小店,为青春赋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点开“小店地图”,全国上千家青春小店正迸发出勃勃生机。一个个图标背后,是亿万城乡青年努力奋斗的模样。

  “小店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让我离真实生活更近了。”大金鹅咖啡店店主之一信云裳说。咖啡店入驻北京前门街道“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店主是对90后情侣,他们怀揣对咖啡的高品质追求,试图打造一家咖啡俱乐部。

  这家青年书店也是中国青年报社开的第一家小店。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中国青年报社在全媒体平台推出8个小时大型直播“青春云游记”,从这家小店,链接全国各地的青年,同时联合各方力量为青春小店赋能。

  链接更多小店

  青年书店是中国青年报社探索“媒体+书店”的首次线下尝试。开张不久,就吸引了一些“青春小店”的店主来谈合作。

  以线下青年书店为依托,中国青年报社推出了一系列“可视化直播”和“青年茶座”连线活动,并携手东城区委宣传部打造“晨钟”文化工作站,希望书店像李大钊先生曾经对《晨钟》寄望的那样,成为“青年之友”。

  5月19日,中国青年报社还与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平台共建、实习就业、小店赋能、品牌宣传等方面达成深度合作,汇聚整合各方资源支持青年小店发展和小店青年培养,打造统一的公益品牌;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刻钟服务圈”内青年小店的实习机会,帮助他们经受岗位锻炼,明确职业方向,不断提高社会化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看见更多小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谈到小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画面,一个不大的门脸,和里面忙碌的身影”,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项目主任杜艳艳说。

  然而,真正开好一家小店并非易事。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区人力资源部经理姚梅介绍,百果园北京区的小店从业者大多是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外来务工年轻人,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带领团队等管理经验需要不断提升。

  杜艳艳在调研中发现,连锁小店普遍反映了人才供给和流动问题。她希望让同学们建立对小店工作的认知,“我们试图打造一个常态化机制,让学生在高校周围的小店实习实践,既能锻炼学生社会化能力,也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在四川省成都市甘溪镇,一个小村庄却留住了许多年轻人。当“青春云游记”从青年书店直播间连线到明月村,传来一阵清脆的鸟鸣,茶山竹海扑面而来,游客可来此采茶、挖笋、制陶、染布。

  明月村的“呆住”民宿主理人罗欢是位90后姑娘,曾在大城市的酒店工作,如今回到家乡“呆住”了。罗欢笑着说,在这里,她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也能够陪伴家人,“找到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

  小店也有大梦想。咖啡品牌Manner从上海市静安区几平方米的小店做到了全国连锁,成为许多小店的“大目标”。团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吴佳妮表示,团组织想找一些这样的行业大咖,比如Manner创始人、吉祥馄饨创始人等来作分享,指导年轻人以小店为基础,发挥优势,实现梦想。

  赋能更多小店

  最近,在南京浦口区烈士塔社区的小店里,一些年轻人拿着自拍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对着手机介绍美食,他们是来探店的“达人”。

  社区与团浦口区委、浦口区电商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弘商圈”直播基地。 团浦口区委兼职副书记、“弘商圈”青创直播基地负责人宋扬说,希望通过直播带货、数字赋能帮助这些小店成长。

  越来越多地方以数字化为小店赋能。吴佳妮说,团静安区委计划推动高校学生专项挂职项目,请有拍摄或者宣传特长的学生,组团式定向给小店赋能,提升小店的网络运营能力。

  5月19日,中国青年报社发起AI赋能青春小店计划,携手迈吉客科技公司建设“AI服务系统”,为解决线上小店运营的痛点,提供智能直播、智能客服和智能文案等服务,正在开店的青年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业务需求选择任意服务。

  宁夏闽宁故事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加入中国青年报社AI小店智能服务的公司之一。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朱华清近期参加了AI智能客服的培训,深刻体会到智能时代的便利,提升了店铺的经营效率。

  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鸿雁情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燕红也参加了中国青年报发起的AI赋能青春小店计划,建立了线上AI小店,实现无人智能售卖和讲解商品。刘燕红说,未来,她还要用智能直播功能,将石楼的特产辣椒酱、野槐花等产品推荐给省内外的用户,让更多人了解石楼特产。

  青春小店的信心正在复苏。许多在一线调研的人观察到,“给年轻人希望和信心,是最重要的。”

  _______________

  爱书青年让书香飘得更远

  实习生 赵梦依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尹希宁

  青年“爱书人”的书单中藏着怎样的来时路和未来梦?5月19日,中国青年报社“青春云游记”直播节目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团北京东城区委书记蒋龙与高校师生代表在“青年茶座”环节探讨青年应该如何读书、读好书。

  “总体而言,青年人群仍是全民阅读的主体人群,青年的阅读率、阅读量也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徐升国说。

  “我们收到了许多山区孩子的回信。他们说,通过阅读,那些成长中的迷茫焦虑都在书中找到了解决方案。”首都医科大学团委副书记吴雅霖说。

  蒋龙则有个新发现,一些年轻朋友对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浓厚的兴趣。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旗下的有数青年、人民阅读,联合中国青年报社旗下的中青报人共同发起征集“党报青年领读人”活动正是鲜活案例之一。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青年人的潮流。2022年,中国青年报社为了更好地链接青年群体,特别打造了位于北京前门的“温暖的BaoBao青年书店”,这也是当天的直播“云游大本营”。

  直播现场,中国青年报社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启动了青年阅读状况调查,计划运用大数据分析年轻人的阅读特点,并将于年内发布青年阅读指数,为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阅读提供方向性引领。

  当天,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更读书社联合打造的海运仓·更读青年书店正式宣布开业。书店计划为年轻人提供更多青春新玩法,读书新体验。

  除实体书店外,报社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更读书社合作推出的“更小读智能书柜”,更是让市民在自家楼下实现读书“自由”。

  目前,50多个“更小读智能书柜”已经在石景山区多个人流密集地带铺设,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

  在江苏无锡梁溪区,景区、社区、酒店、咖啡厅甚至路边小巷里,玺阅书访、知足书房等微型图书馆、阅读新空间坐落其中。这也是中国青年报社计划开展的“阅读的力量”强国少年公益阅读计划的部分所在地。

  阅读赋能成长,书香浸润青春。“我们青年人已经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多阅读、多思考,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红船领航”党员先锋营骨干张瑞说。

  _______________

  红旗渠“自讨苦吃”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戴月婷

  今年“5·19”中国旅游日前夕,中国青年报社几个90后记者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登上太行山,探访半个多世纪前修建红旗渠时那动人心魄的激情岁月。

  90后李媛是一名“渠四代”,当年修建青年洞的青年平均年龄30岁,“都与我年纪差不多大。”毕业后,她选择继续守望这条渠,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一名青年教师,不断寻访修渠前辈当年的故事。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与当下的人工智能和AI技术、元宇宙结合,让年轻人更加真切地理解红旗渠精神。”在5月19日“青春云游记”直播活动现场,共青团河南省委与中国青年报社正式签约打造红旗渠精神云展厅。团河南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研发云展厅就是要通过元宇宙技术,重塑红旗渠修建场景,通过设置通关游戏、线上体验、答题闯关等方式,带领青少年穿越到当年红旗渠修建时的场景,切身感受修渠的不易,感悟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与传承。”

  迄今,李媛为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名学员授过课。不少年轻人会问她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必要像当年红旗渠先辈那样“自讨苦吃”吗?

  李媛深深感到,“现在我们有先进的机械装备,超级盾构机、大型挖掘机,我们今天需要传承的是红旗渠精神,正如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的,‘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_______________

  自然教育受追捧 “三生园立方”小程序将升级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谭思静

  在“青春云游记”场景中,有一场在北京龙潭西湖公园举办的自然教育课。孩子们对各类动植物充满好奇,经过观察与思考,每个人都写下了精美的自然笔记。

  当前,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公园更是多达1050个。为了将北京的公园有机链接起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生态文化协会,推出“园立方”文化空间,正在北京市内100所公园落地。

  2023年新年伊始,中国青年报社在自主研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参与策划的“三生园立方”小程序(1.0版本)正式上线,为协创公园建立了线上互联互通的入口,更为“科技+公园”“文化+公园”“青年+公园”探索更多可能性。今年,自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中国青年报社再度联合北京园林绿化局、北京生态文化协会,在总结前期自然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将合作推出“自然教育资源有声地图”。针对自然教育中存在的师资与人才储备匮乏、资金投入和宣传引导不足等供需失衡的问题,三方将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调研力度,链接更多资源。未来,北京市开展优质自然教育的公园、林场、科普基地和其精品课程将在“三生园立方”小程序(2.0版本)与公众见面。

  除了向公众展示龙潭西湖公园的自然科普教育课外,记者还探访了“园立方”合作伙伴东城区柳荫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讲述人与生命、生态、生活的奇妙关系。

  生命何美?生态何妙?生活何乐?自然会给出答案,“三生园立方”小程序也会给出答案。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