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乡村振兴路上书写青春答卷——团中央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纪实

发布时间:2023-05-24 11:30: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裁剪布匹、缝制包袋、安装拉链,走进山西省灵丘县白崖台村的红色箱包厂,5名女工正忙碌在缝纫机前。“俺们都是这个村的,地里活儿一忙完就赶过来,最近订单多,每月能赚2000多元。”一名女工说。

  80后青年曾科峰是这家村集体产业的承包人,2014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在太原开过小店,也在车站做过货运员,5年前决定返乡创业。

  谈起在自家村里建厂,曾科峰总是把感谢挂在嘴上,“去年疫情没订单、生意难做的时候,团中央工作队帮我们找了好多订单”。

  从1998年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团中央定点帮扶灵丘县以来,25年间团中央先后向灵丘县派驻了18批工作队,从脱贫攻坚到助力乡村振兴,始终深耕这片土地。

  “第18批工作队作为第一支团中央乡村振兴工作队,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任务,从改善村容村貌,到助力产业发展、提升教育水平、服务人才成长,我们彰显团的特色,提升帮扶实效,推动灵丘驶上乡村振兴‘快车道’。”团中央驻灵丘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张维熙说。

  产业振兴 鼓足农民“钱袋子”

  从6年前返乡创业,到成为村里合作社领头人,刘锦林感慨道:“是团中央工作队的一路支持,给了我一往无前的信心。”

  刘锦林回忆起创业初期,低附加值的种植业、养殖业单一赛道,以及生产成本逐年攀升,让合作社看不到增收的希望。

  在团中央工作队的支持下,合作社推开了农产品产业化的大门,“工作队直接帮我们对接专业资源,买化验设备,还帮我们把产品卖出灵丘,去年销售额最大的一单就是工作队给帮的忙。”刘锦林说。

  如今,他带领的合作社正大踏步向前发展,合作社创建的药茶品牌“文冠果茶”入选了“山西药茶”名录,小米、杂粮的销售额也在逐年攀升,“现在每人每年至少能分5万元”。

  为助力产业振兴,加大直接投入,团中央工作队持续开展了“灵丘新农人”项目,两年来为21家灵丘中小规模涉农企业提供64万元资金支持、市场对接、工程开发和技术赋能。

  最近,和刘锦林一样入选了“灵丘新农人”的王森也在大棚里忙了起来。王森坦言“开始种菜,确实是巧合”,刚试种时没有种植经验,缺乏技术支持,死了一大片。

  王森说:“要是没遇上工作队,我真不一定能搞起来。”为了让东福田村的西红柿能种好,工作队在品种选培、有机肥料购买等方面积极为他对接了专家实地指导。为帮西红柿打开销路,工作队当起了“智囊团”,从外包装设计到打通销售渠道,从广告宣传到直播带货,东福田村“福田喜柿”特色产业成了工作队一手带大的“孩子”。

  特色文旅 焕发乡村“新活力”

  “胜利啦!我们胜利啦!”在灵丘县白崖台村的窑洞广场上,村民自发组建的“拥军秧歌队”正在热火朝天地排练。1937年“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这是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工作队敏锐地发掘出了助力白崖台村发展的新路径——红色旅游。工作队副队长、白崖台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炯在一份请示报告里这样写道:“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特别是促进文化振兴建设,工作队拟支持白崖台村开展红色文旅工作。”

  给党群文化大院增添运动设施,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体设计。工作队在村内建起了红色景观长廊,绘制了党建文化墙,增加了吸引游客驻足的景点。

  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共青团帮扶特色,开发起了红古绿三色研学活动。刘伟7年前就开始在灵丘做户外研学活动,“以前是做军事研学,农耕体验,在工作队的规划指导下,我们开始充分利用灵丘县的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把思路打开,用三色研学为孩子们带去丰富的体验”。

  刘伟介绍,不仅是组织外地学生参观学习,本地学校也很需要,“城里学校活动多,村镇学校孩子们条件不一样,有的村小只有20多名学生,活动很少,能参加研学,孩子们都很高兴。”

  2021年以来,在团中央工作队的指导下,“红领巾 心向党”等主题研学活动陆续开展,分批带领较为偏远的农村小学的3100余名师生走进红色山区、走近历史古迹、走入绿色风尚。

  汇智聚力 构建教育“新格局”

  “我最近在读《爱的教育》,这是本数一数二的好书。”在灵丘县古之河小学的读书分享会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今年读六年级的赵佳琦是个“小书迷”,自从学校有了书海长廊,她只要一下课就会去找书看。

  “书海长廊是工作队为几所乡村学校打造的,我们学校全长有62米,一楼二楼都有,就在教室门口,学生们下课后一出教室就能拿来读,很方便。”古之河小学校长支富介绍。

  为了破解灵丘“小三科”教育资源紧缺问题,工作队为灵丘县的8个村小提供了“小三科”教育资源,出资从县城里聘请了专业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舞蹈老师每周为学生开设艺术课程。

  “真的很难想象,这些作品都出自咱们孩子之手。”在灵丘平型关红军小学,校长赵国普指着墙上牡丹图样的水彩画说。

  数字建设 提供治理“新动能”

  “这就是我们的乡村振兴作战图。”最近,共青团乡村振兴特色村灵丘县东河南村党总支书记王东升的心情格外好,村委会里的大屏“亮”了,东河南村数字乡村治理系统上线了。

  “以前村里搞统计,做台账弄报表挨家挨户地跑,很复杂,现在好了,你看这大屏上,一目了然。”王东升说。

  为帮助东河南村实现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跃升,团中央工作队出资为东河南村筹建了数字治理平台。“用数字化载体为乡村治理赋能,是我们推进东河南村特色村建设的重要一招。”团中央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田润霖说。

  工作队还为东河南村购置了植保无人机、自动化喷灌等数字农业作业设备,墙面喷涂机等环境美化设备,最近又为村里添置了智能养老手环。王东升介绍说:“东河南村老人居多,以前有出门走丢的,我们总帮着找,团中央工作队给配发智能养老手环后,家人能随时联系上老人,还能实时定位,解决了大问题。”

  除了村务工作,持续建强村级组织堡垒,凝聚“党建引领+团建赋能”也是工作队长期关心的工作。东福田村党支部书记李继禄的电脑桌面上就放着很多开展党建工作的材料。

  “咱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团会议室大屏升级改造,就是工作队支持的,我们开党、团支部会议,党、团课学习,乡村青年人才培训,都在这里。”李继禄说。

  聚人育才 注入发展“新血液”

  “乡村要想振兴,人才太重要了。”王东升说起自己村里年轻的党总支副书记,总是夸个不停,“雪娇好,不娇气,有干劲儿,我们村的好些工作要靠像雪娇这样的年轻人”。

  今年27岁的张雪娇是东河南村人,曾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软件开发工程师,2020年因为疫情,村里各项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那个时候我帮着村里做疫情防控工作,也是那时候我决定回乡”。

  张雪娇说,一开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考虑了很久,总觉得,北京的大企业里不缺我一个,但村里有好多工作需要我”。

  灵丘自古便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张雪娇说,她从小就对村里的花期印象深刻,“花一开,河岸边的风景很美”。

  在团中央工作队的支持下,张雪娇帮着村里打造出了“十里花溪”“印象东河南”文化品牌,“当时就是有个想法,是工作队带着我们一起把想法变成了现实,研发了花溪漂流等特色旅游项目,还带动了省内各高校学生为村庄主干道两旁绘制创意墙画、拍照文化墙,帮着我们搞建设”。

  凝聚人才,培养人才,团中央工作队始终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育人工作导向,为灵丘县打造了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等4个“青年之家”旗舰店、合营店和特色店,开展了诸多服务于大学生和待就业青年的培训项目。

  近两年来,团中央工作队共投入50余万元,指导青创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青年就业创业培训,覆盖青年创业带头人和技术人才达5465人次。

  在广袤的乡野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投身全新的主战场,做不负期待的“答卷人”,团中央乡村振兴工作队正与灵丘人民一道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周呈宣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