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开朗、更自信、更阳光——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现状素描
新华社贵阳5月31日电 题:更开朗、更自信、更阳光——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现状素描
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文源在黔东南州第一届中小学生劳动技能竞赛上拿了一等奖,后面还要去省里面参加比赛。”5月30日,韦陆妹下班回到家不久,就接到了女儿班主任打来的报喜电话。挂断电话后,她和女儿杨文源都开心地笑了。
今年42岁的韦陆妹,2018年和家人一起,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平永镇搬到榕江县城,一家四口分得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屋。她和丈夫在安置点旁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家中有了稳定的收入。但最令她开心的,是女儿杨文源的成长。
在韦陆妹的印象中,刚搬到县城时,杨文源胆子小,不爱说话。现在,杨文源开朗了很多,也懂事了很多。
目前,杨文源在榕江县古州镇第四小学上四年级。厂里工作忙,韦陆妹去女儿学校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去都有老师对她说,杨文源在学校表现很好,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还拿了不少奖,这让她很高兴。
韦陆妹说,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儿都会跑过来给她拿出拖鞋。看见女儿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有时还会做好饭菜等大人们回家,她觉得很欣慰。“她越来越懂事了,像个小大人一样,学习和生活都不用我们操心,还会替我们分担家务。”
贵州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为满足适龄搬迁家庭子女的就学需求,贵州省在充分统筹共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周边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累计投入资金181亿余元,改扩建安置点配套学校669所,新增学位43万余个,实现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教育配套全覆盖。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记者走访贵州多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采访老师、家长和学生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正变得更开朗、更自信、更阳光,充满朝气,大部分学生身上已全然不见最初的内敛和羞涩。
“他们刚来的时候,有的学生卫生习惯、行为习惯不好,我们就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改变。”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二小学语文教师李育秀说,如今,绝大多数学生的行为习惯都很好,性格也变开朗了,更懂礼貌了。
14岁的刘芳,2018年和母亲、姐姐一起,搬迁到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搬过来后,社区对面就是学校,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走1个多小时山路去上学了。”
刘芳告诉记者,搬到县城后,母亲在社区旁的养老院找到一份工作,不用再到外面打零工。每天放学回家都能见到母亲,这让她感到开心,“以前有时要一个月才能见一次,姐姐也在外面读书,很多时候就我一个人在家。”
2021年,她到贵阳参加演讲比赛,由于缺少经验,只得了优秀奖,但她仍开心不已,“我以前很内向,不敢上台,那次比赛后,我更敢于接触新鲜事物,也更愿意认识新朋友了,这种感觉很美妙。”
去年,刘芳的姐姐成功专升本。今年6月,她即将参加中考。她希望自己能考个好点的高中,以后再考个好点的大学,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赚钱回报母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