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徒步:你的一小步,是对自然保护的一大步
雨后的山里四处弥漫着泥土的清香,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恰到好处地洒进林间。几队人在林间徒步行进。队伍中,一个身着草绿色冲锋衣的女孩儿格外亮眼,她走走停停,拍下路上感兴趣的植物品种。
曹元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研究生阶段,她加入了校内的科学探险与野外生存协会(以下简称“山诺会”),跟着社团里户外经验丰富的“前辈”,踏入一座座山林,在青山绿水间留下足迹。
“读研之前我身体素质不怎么好,那时候我觉得以我的体力肯定不能参与户外运动。但一次体测跑完800米,我在操场从上午坐到下午才缓过来后,就下定决心要开始锻炼。”疫情封校那段日子,曹元坚持每天去健身房打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想出去走走的强烈渴望促使她报名加入了山诺会,在一次次与自然深度接触中,曹元逐渐爱上了户外运动。
近年来,徒步、露营、骑行、登山等户外生活方式因自带的“短途”“放松”“社交”属性,成了年轻人的出行潮流。他们放下包袱,走进山野,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的力量。回归自然,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的生活方式。
山诺会是北京林业大学一个以户外为特色的环保公益类社团,除了野外生存技巧,他们还会组织自然教育、科考调研等生态环保活动,引导同学们从接触自然开始,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树立环保意识。
5月底,山诺会组织了一次自然体验活动,邀请校内同学前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摄”。现场,大家通过镜头收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创作独属于自己的彩虹色卡;用拓印的方式,描摹花草树木,为自然留下独特的剪影,还原藏在植物脉络里的自然;漫步公园,倾听虫飞、水流,观察鸟类的习性与特点,将自然的声音联想画于纸上;最后,他们席地而坐,在冥想凝思的状态里,感受自己与自然的联系。
“以前逛公园忽略掉了自己听到的其他声音。那天,我们在最后的冥想环节,静下来倾听周围的一切:不远处人们的谈话声、头顶上方鸟的叫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在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画面,这种感觉很不一样。”参与活动的许彤和涂艳烽回忆着这一天和自然的“约会”,“微风拂过脸庞的时候,特别舒服,感觉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更喜欢自然了。”
户外活动火了的同时,一句话也火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这句话即“无痕山林”(LNT——Leave No Trace)户外法则的内涵所在。
LNT是始于美国的一种户外运动方式,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无痕山林”有七大基本准则——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在可承受的地点行走及宿营、适当处理垃圾、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减少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和考虑其他使用者。其两个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对环境的“尊重”和“最小冲击”。
《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显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提醒每个出行者,树立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冲击。
“现在我们国家生态环境整体得到了大的改善,但因生态脆弱性,局部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建设。”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贾黎明提到,这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主动并尽自己所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中去。“很多大家不以为然的举动,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伤害。比如,现在大部分徒步者会把塑料袋等垃圾带下山,但像橘子皮、鸡蛋壳等,大家会认为能被很快分解且成为植被养分,所以就丢在了山野里,殊不知,这些有机物在自然界分解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它们对于山野来说也是外来物,不应出现在这个区域。”
近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举办了一场“无痕徒步 生态共生”活动,希望大家在运动健身、畅享山林美景的同时,通过互动和科普,了解自然无痕、共治共享的文明理念,不少大学生也参与其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朱振航中途休息时,用自带的垃圾袋将产生的垃圾装好带走;看到新奇的小动物,学生们只是拍下照片,并不惊扰。
“我们第一次参与这种无痕徒步,学到了好多。”林鸽和张佳霖是北京师范大学红十字会的成员,也是“无痕徒步 生态共生”活动的志愿者。“我们队里有林学专业的同学,还有资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一路上他们会分享怎么辨别植物、鸟类,还会讲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知识、防火技巧、无痕的理念,感觉来得很值!”
贾黎明是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在他看来,公众在生活中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做的工作非常多。“除了不留下垃圾,还可以在户外运动的过程中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发现山野里存在的一些生态隐患,比如土壤侵蚀、森林火灾隐患、树木枯死或病虫危害,也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物种等,通过有关途径传递到主管部门,既有助于政府及时处理一些危急情况,也有利于在生态保护和修复、廊道联通、绿道及森林步道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中及时注意到更多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开展感知自然的体验活动,让更多大学生从开始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到成为保护自然的主动行动者。”山诺会“绿摄”行动负责人孙孟认为,不少高校学生对环保关注、了解的程度很有限,很多人觉得是一件遥远的事,这让他们意识到,自然保护刻不容缓,“我们相信年轻人的力量,想唤醒这个群体的环保意识。”
中青报·中青网实习生 吴雨珊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