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听着总书记的教诲 新征程上当先锋

发布时间:2023-06-20 15:51: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1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14岁的柯尔克孜族中学生玉米塔力·耶提库作为团代表来到人民大会堂参会。这次开会让他想起一年前,和同伴们在新疆博物馆为习近平总书记展示英雄史诗《玛纳斯》的情景,他们还与总书记合影留念。

  26岁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也来到了团代会会场。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2016年整体脱贫的十八洞村,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前列。十八洞村的乡亲在施康出发前再三叮嘱他,如果见到总书记,一定捎上几句话:“现在十八洞村变化很大,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家乡!盼望总书记有机会再来看看!”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2023年高考刚结束不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薛思齐,就接到不少学生和家长有关专业选择的咨询。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重庆招生组的成员。在近年的咨询中,薛思齐感觉到,学生和家长对马克思主义这门学科越来越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专业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

  去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总书记在思政先锋智慧教室观摩并讲话时,薛思齐就坐在教室里,“总书记说很高兴看到这一代青年人能够平视这个世界”。

  薛思齐对总书记论述思政课创新发展的话记得尤为深刻。“总书记对同学们说,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令他深受启发。一年来,他所在的延河讲师团走进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创新理论宣讲的形式和内容,覆盖人数超百万。

  作为团代表,薛思齐发现,近年身边主动佩戴团徽、主动亮明团员身份的青年日渐增多,在大事、急事、难事来临之际,“敢于亮明身份、冲在前面”。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是另一位团代表赵建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作为献词领诵员发出的铿锵誓言。“这八个字时刻提醒我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把建设美好祖国的责任与使命刻在骨子里,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誓言。”

  赵建铭现在是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两年来,他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到“最需要的岗位”磨炼。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他作为青年志愿者参与首都机场志愿服务工作,连续奋战两个多月。

  今年,赵建铭报名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希望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深耕基层 勇当先锋

  27岁的团代表徐旭东来自安徽,到北京参会后,每天还要通过手机网络,远程协调合作社会员抢抓农时,播种大豆和玉米。

  徐旭东的爷爷徐淙祥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去年,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很快收到了回信。总书记勉励他们“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这也是过去一年,徐旭东与当地合作社努力的方向。大学毕业后,徐旭东回到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攻农业试验示范与推广。今年4月,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正式成立,现有会员525人,徐旭东被推选为秘书长。

  在其他会员看来,徐旭东这个年轻人“脑子活、热情高”。在他的邀请下,安徽省科技特派员、太和县农技推广人员、农资企业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前来开展近十场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并在皖北平原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过去一年多,徐旭东的担子更重了。他还承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省农业推广中心及高校的试验示范项目,为200多种玉米、大豆和小麦进行品种筛选、成果转化、农机试验。

  他的想法是,引领更多大户和合作社增强农业科技水平,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并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产品初加工,让种粮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5月以来,令人垂涎欲滴的荔枝就成为团十九大代表何清微信朋友圈里的主角。他是广东省茂名市柏桥村团支部书记,也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

  今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柏桥村考察调研,走进荔枝种植园,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等情况。何清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希望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兴旺,像荔枝一样红红火火”,这句话深深印在何清心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激励更多青年回乡创业,我们非常有信心,要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趁年轻好好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甜。”何清表示。

  依托荔枝种植园、柏桥农创园、中国荔枝博览馆等资源,当地打造了集理论宣讲、现场体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思政讲堂“柏桥讲堂”。如今,柏桥村村民的思想转变了、积极性更高了,由之前的“看着干”到“一起干”,再到现在的“主动干”;当地通过整合村中的种植、仓储、物流等资源,实现了荔枝产业“统一认识、统一技术、统一IP、统一宣传”。专业合作社带动2000多家农户、两个种植示范基地,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培养了一批“新农人”。

  紧跟党走 接力前行

  见过父辈们在脱贫攻坚中的辛苦,施康作为十八洞村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返回家乡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立志通过新的技术和平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让乡亲们的收入更上一层楼。

  施康在十八洞村建立“新青年电商工作室”,成了十八洞村与外界实时连通的一扇窗。这个工作室目前已吸纳8个年轻人就业,他们不仅让外界可以直接采购到品相质量俱佳的农产品,也将十八洞村的美传递出去,吸引游客。

  年轻人把镜头对准乡村美食美景、民俗文化。“希望外面的人来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农副产品更多地走出大山、走向全世界!”作为十八洞村团支部书记,施康去年开始走进校园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他想让更多人知道十八洞村的巨大变化,也想以亲身经历鼓舞更多青年学生在扎根基层中实现青春价值。

  在玉米塔力·耶提库的理解中,一名合格的团代表要“带领青少年,做好榜样,冲在最前面”。这与他从《玛纳斯》中汲取的文化滋养相似。他说,玛纳斯是“有勇气、有力量的英雄”,“保护族民、保家卫国,团结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玉米塔力立志好好学习,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价值。

  他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习爷爷去年告诉他们,《玛纳斯》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现在他想对习爷爷说:“我们会更加努力学习《玛纳斯》、传承好《玛纳斯》。”一年来,他所在的中学有40多名同学报名,向他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玛纳斯》。

  这次北京之行是玉米塔力·耶提库第一次离开家人出远门。来京前,他的母亲——一位帕米尔高原上土生土长的牧民,为他做了一套崭新的柯尔克孜族盛装,让他在开大会时一定穿上,并反复叮嘱他“不要走丢了”。

  玉米塔力问:“怎么才能不走丢?”他的母亲想到村里的标语,说:“你就记住听党话、跟党走,人多的时候紧跟着带队的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王海涵 胡春艳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