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启动二十年 青年融入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青年味越来越浓

发布时间:2023-06-26 11:14: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太湖西南岸的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有一个以“画溪”命名的村落,年轻人的到来,让这里找回了昔日“江南水乡”的清澈模样。

  2016年,王云峰大学毕业回到画溪村,成为一名村干部。他依然记得当时刚回村的景象:村里的水体大多已经发绿发臭,水面上还漂浮着死鱼烂虾……多年的发展建设,使得画溪村的水域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被列入劣Ⅴ类水体的河道就有200多条。

  后来,村庄内上百个河道、池塘得到了治理,村子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如今,干净的画溪村又回来了。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自此,几万个村庄的命运被改写,一幅“百姓与环境共美,山水与经济共富”的乡村画卷在广袤的之江大地上徐徐展开。

  “千万工程”实施20年以来,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王云峰的经历只是青年融入乡村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轻人的加入,使得“千万工程”的青年味越来越浓。

  回到乡村

  仙潭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是莫干山地区一个有名的民宿聚集地,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里曾是一个“空心村”。

  仙潭村党支部书记沈蒋荣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公路不通、垃圾遍地,村民只能靠毛笋粗加工、畜牧养殖为生,收入非常微薄,村里的年轻人大多离开村庄,外出打工。时间一久,仙潭村逐渐“空心”,村里的青年越来越少。

  不只是仙潭,“空心”现象在浙江农村曾普遍存在,而年轻人离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乡村环境的破坏。

  改变发生在“千万工程”实施以后。“千万工程”实施初期,推动广大乡村更加整洁有序是工作的重点。其间,通过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等举措,浙江省村庄的环境大大改善,也为后来乡村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随着“空心村”综合施策改革的推开,农民的增收渠道拓宽,乡村新业态也在吸引年轻人回流。

  2003年“千万工程”启动后,仙潭村对包括道路、厕所等在内的村居环境进行了整治,并关停了毛笋厂、竹拉丝厂。环境变好了,再加上临近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不少人来到仙潭投资开办民宿,其中不少是早些年离开村子的年轻人。

  “看到家乡环境变得这么好,我就决定回来了。”仙潭村村民徐郎跃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2019年年底,他回村后和弟弟一起开办了一家温泉民宿。

  在浙江,还有很多村出台了利好政策,招徕青年群体,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就是一个典型。

  2022年7月,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并携手周边3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引进人才和资本,设立1亿元“余村产业基金”,统筹发展“余村大景区”。

  “一个小山村,怎么会发起‘全球合伙人’招募令?”2022年,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安吉小伙陈喆带着这份好奇,来到了余村。余村的样貌让陈喆大为震撼,“这里有一批年轻人在创办企业、开展投资、研发创新或参与服务活动”。经过深思熟虑,陈喆和小伙伴带着“首创乡村国漫茶咖项目”入驻余村,成为第一批余村“全球合伙人”。

  这一年,就有50余个“全球合伙人”项目入驻余村,上千名大学生来到余村及周边村庄工作生活。余村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新村民”,成为年轻人工作和生活的乐土。

  青年需要乡村

  余村曾开发过矿山,但陈喆来到余村后发现,这里没有矿山和矿坑,取而代之的是绿水青山和满满的幸福感。“有一次我晚上下班路过小溪边,周围都是萤火虫,就像开演唱会一样。”陈喆感觉他在余村生活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在余村,陈喆感受到了现代乡村赋予青年的活力。“大批青年和各种业态都汇聚在这里。项目落地后,大家积极响应村集体的共富模式,也希望争做‘两山’理论的模范生,输出更多经验。”

  “在城市,我和其他人一起‘卷’,‘卷’地段、‘卷’模式、‘卷’成本……”陈喆说,如果想用国漫去赋能一个地区,乡村有更便宜的运营成本和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乡村地区对新业态的包容度也很强。“因此在这个时代,青年需要乡村。”

  乡村给青年提供了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能带着理想和情怀做事。“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省积极推动实施了“两进两回”行动(即推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记者注),在落实税费减免、用地支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共招引新乡贤约30万人,城乡要素的有效流动进一步加快。

  2014年大学毕业后,艾晨回到了安吉老家,无意间发现奶奶手工缝制的千层底布鞋。“鞋很朴素,但可惜制作工艺就要失传了。”几番思考下,艾晨决定从奶奶手里接过老手艺,开启了花式手工布鞋的创业之路,“我想把这传统的手工艺传承下去”。

  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艾晨在初期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销量最差的时候一双鞋都卖不出去”。但艾晨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保留老手艺的基础上,融入时尚潮流元素,并原创新中式服饰,打造潮牌系列……经过几年的沉淀,销量终于有了明显增长。

  谈到创业的收获,艾晨认为离不开乡村赋能和电商直播的助力。“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通过实施“电商兴农”行动,浙江省累计培育电子商务示范村1171个,农村电商示范站点1763个,电商专业村达2643个、电商镇367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1300亿元,占农产品销售额的42.1%,农村电商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2020年,艾晨把工作室开到了位于安吉横山坞村的小瘾·半日村,并创立品牌,试水电商直播。横山坞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从传统农耕村到3A级景区村的转型,打造了小瘾·半日村民宿集群村落,实现了“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蝶变。

  小瘾·半日村的网红属性为艾晨的直播打下了流量基础。“村里聚集了许多手工艺品工作室,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原创氛围。”艾晨表示,在乡村的宁静氛围中,大家能更好地进行原创设计。

  如今,艾晨直播账号的粉丝数量超过12万,年营业额达到上千万元。“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线上销售渠道。”艾晨说。

  青年反哺乡村

  乡村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多机遇。反过来,年轻人回村,也带来了更年轻化的思维和力量,反哺乡村。

  张玲芳的老家在浙江省绍兴市坡塘村,今年年初,30岁的她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村里,帮父母打理他们守了半辈子的农场。在这过程中,她积极探索新的农场运营模式。

  回村后,张玲芳为自家的农场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注册了账号。同时,张玲芳还创新了销售模式,推出水果采摘体验,省去了部分人工成本。“今年的青梅全都是通过网络卖掉的。农场的水果采摘体验也在网上火了起来,樱桃熟的时候,一到节假日,就有好多人来采摘。”张玲芳说。

  如今,通过网络推广运营自家品牌,已经成为坡塘村商户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年轻人回村发展,还带动了当地人的就业。

  创业之初,艾晨的手工布鞋团队只有10人,全都是老家村里的老人。艾晨说:“一方面是要传承这老手艺,另外也想让这些留守老人能继续发挥余热。”现在,艾晨团队的人数达到250人。有人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一批村里的老人跟着艾晨实现了“老年再就业”,家庭也实现了增收。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浙江,也有很多年轻人带着新型农业技术回到乡村,赋能乡村的发展建设。

  2019年,曾在非洲经营外贸的舒华伦回国,返乡成为一名新农人,在嘉兴市海盐县雪水港村创办了农场。黄皮的西瓜、可生吃的玉米……舒华伦的农场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管理和运营,里面有许多“神奇”的水果蔬菜。

  作为浙江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的理事,舒华伦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吸纳招募了40多名农户在公司就业,同时通过输出技术、提供平台、协助销售等方式,带动周边10余名农户聚力发展,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有年轻人去的农村,才是有造血能力的农村。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青年人才回归乡村新路径,着力构建乡村人才成长新环境。2021年,浙江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2022年,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产业、规划、技术、数字、文化“五路人才促振兴奔共富”主题实践活动。同时,浙江省通过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培训、“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等活动,培养集聚了一大批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截至目前,浙江省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已达11.25万人次,有4.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农创客队伍中。

  回归、奔赴、出发……在“浙里”,年轻人的风貌多姿多彩,青年赋能乡村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如今,进入新时代,“千万工程”还在不断推进,万千美丽乡村如何走向共富,青年的回答值得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贾骥业 记者 蒋雨彤 王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