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村的芬芳
作者:杨卓成(中国作协会员,现居云南曲靖)
我们前往芙蓉村时,正下着牛毛细雨。汽车在雨中前行,窗外的一切都朦胧了,远山有雾罩着,如海中升起的孤岛,忽隐忽现,人在车上,顿时就有了种船在大海中漂泊的感觉。一条坚硬的坦石路倔强地钻进雾里,引领着我们的车子在浓雾中穿梭。这种坦石路,是在牢固的路基上,铺上碗口大的石块,石块间再填满沙子,车辆走在上面,越压越紧,坚如岩石。修这种路费工费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这段坦石路,也就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车窗外,时有树梢从紫灰的雾色中挣扎出来,像宝塔,像雄鹰,像刚从水中上岸的晒翅的小鸟,这些生动的树梢从我们的视线中一闪而过,丰富着人们的想象。
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叫作芙蓉村的地方。云南省宣威市东山这个芙蓉村,我很早就知道。那年小侄子毕业分配,一听是分到东山,犹豫了。我鼓励侄子,东山有个芙蓉村,诗一般的村名,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能在那里工作,是三生修来的福分。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侄子终于去了,没过几个月,却辞职了。他不敢来见我,只是草草给我写了封信,诉说了东山的艰苦与寂寞。我能说什么呢,人各有志。我虽然是这么想,心里总觉得对东山有着亏欠。
我没到过东山的芙蓉村,脑海中却存留着对芙蓉村的依恋和向往。这年春天,电话中突然传来侄子的声音,他告诉我芙蓉村发现了龙女花,一种在世界上几乎灭绝的物种。侄子很会揣摩我的心理,只有这个话题,才能让我放下前嫌,耐心听他把话说完。侄子的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放下电话,我便急匆匆地开始查询龙女花的身世。资料显示:龙女花称上关花,属木兰科灌木或乔木,为珍贵的观赏花木。产于我国西南部山区,在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的双重压力下,加之龙女花天然更新能力非常弱,成年植株已近绝种,是国家级保护濒危珍稀植物。每年的三四月份,龙女花会掀开神秘的面纱,花与叶同时绽放,花大如碗,洁白透亮,平年开花12瓣,闰年开花13瓣,从无例外。如此神奇而美丽的花朵,竟然在东山发现了?我半信半疑。
机会终于来了。今年春季,龙女花绽放,当地朋友邀我们结伴赏花。临行前,大家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书画家的纸笔颜料,作家的电脑,歌唱家的采风录音机,一应俱全,人人摩拳擦掌,仿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而是去探秘,去朝圣,去进行心灵的净化。我想象着东山阳光下春天的景色:公路两旁,高大的松树下,滇藏木兰、梅花、香樟香气扑鼻,杜鹃花、山茶花、桃花竞相绽放。那满山红色的杜鹃、深红的马缨花、白色的梨花,仿佛高明的画家调出的色彩,是那么的灿烂、自然、和谐,看一眼就能把人醉倒。
谁知天公不作美,头晚还是月明星稀的天空,第二天竟然下起了雨。车子在森林中缓缓前行,忽听同车的人嚷嚷着发现了龙女花,司机师傅连忙停车,一车人争先恐后下了车。雨停了,空气中带着一缕森林中特有的甜味。人们围着一株白花,花朵洁白,如精致的雪球。画家摆开画板,摄影师的快门响个不停。有位作家说他闻到了一种奇特的香味,悠悠然仿佛从花朵上飘来,又好像是溪水花朵林木混合成的特殊气味。我屏住呼吸,慢慢吸气,果然感觉到了一丝幽香。我紧盯着风中晃动的花朵,正欲数一数花瓣,突听当地的朋友笑道,坐车久了,趁着雨停,只是想让大家下车透透气,怎么就把这白杜鹃当成龙女花了,龙女花这么容易看到,也就不算名贵了。众人一起大笑,爽朗的笑声惊起了树梢上的山鸟。
人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大家都在描绘自己心目中的龙女花:富贵、冷艳、娇羞、圣洁……正议论得热烈,我们已到达芙蓉村。村庄坐落于群山之中,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而过,宛如系在村落腰间的玉带。成群的红尾鱼在河中追逐嬉戏,有人向河中投了面包屑,鱼群顿时翻滚起来,人鱼同嬉,其乐融融。看着今日的芙蓉村,脑海中涌出了当年侄子的抱怨:“只要下雨,出门得穿高筒水鞋,到处是牛粪羊粪。”同是芙蓉村,这两幅图画,就是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无法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啊。我不怀疑侄子话语的真实性,可他忽视了这里的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意愿,忽视了他们改天换地的坚强意志,忽视了他们令人咋舌的创造力。侄子若看到今日的芙蓉村,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雨停了,云缝中透出几缕光柱,阳光所照处,树的轮廓,花的颜色,全都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远处群山朦胧,由于云的飘动,光柱不断变化,群山不断被化整为零,变成了电影中的蒙太奇,一帧帧画面展示在大家面前,转眼间,这些画面又被精巧地拼接到了一起,组成动人心魄的巨幅山水画。这画中有溪流,有鸟鸣,有幽香,真真实实,虚虚幻幻,将青山绿水的精气神演绎得如歌如诗。任何手段高明的画家,也一定会被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这番美景,在祖先留下的这块富饶土地上,本应随处可见,这是上苍赐予我们的福报,可现在却变得珍稀起来。正是由于这里的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精心呵护,才使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人间仙境。想到此,我对脚下这块土地,对生长在这里的人民肃然起敬。这个彝族村落,已经荣获“全国生态文明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在芙蓉村,所有的进村道路都实现了硬化,整片村落干净整洁,游客络绎不绝,烤洋芋、清蒸玉米团、山羊汤锅等传统美食摆上了餐桌,篝火晚会从不间断,还能欣赏到精彩的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到处都是人们的欢声笑语。看着这飘飘欲仙的小村子,看着那些开朗豁达、神采奕奕的彝族同胞,我心中认定,良鸟择吉木而栖,名花选宝地而驻,龙女花一定会出现在这里。
当地友人反复交代:龙女花是濒危物种,只能远观,不能近看;只能闻味,不能触摸;只能轻走,不能重行。临行前,我们都已做足了植物保护的功课,朋友这番告诫,让我们更加谨慎了。刚进自然保护区的大门,前行的脚步就慢了下来,前面的一人回过头来,用手指竖在嘴唇上,示意我们保持安静。这个动作在整个队伍中持续传递下去。我努力往前看,什么也看不到,一股淡淡的幽香飘然而至,又倏然远去。正感失望,幽香又扑面而来,仿佛是从地底下冒了出来。一行人都在四处张望,大约都是与我一样想奋力捕捉香气的来路。据说龙女花的香味浓一分则过头,少一分则无味,近闻无花香,远闻更芬芳。在大自然中,白色的花朵,如茉莉花、栀子花、白玫瑰、风信子、百合花,都香气沁人。这是因为白色的花朵素雅,没有颜色的优势,只能通过清幽香气来吸引蝴蝶、蜜蜂,帮助实现授粉。而色彩艳丽的花朵,自身就具备了吸引昆虫的色彩优势,香味也就淡薄了。我惊叹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突然,有人“啊”了一声,颇显唐突——这个时候,无论如何不该高声喧哗的。循声而望,那人半蹲着,手指着远处一树洁白的花朵,他长时间保持着这种姿势,俨然成了一尊“雕塑”。我们擦着“雕塑”缓缓通过,大家谁也没说话,那一声惊奇之中发出的“啊”,将我们拉到了龙女花面前。我心里一阵狂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个奇怪的念头从我脑海中升腾起来,这花很可能真是龙女的化身,她高雅、圣洁、低调,美丽而不张扬,矜持而不做作,以特有的美惊艳了所有的人。我们屏住呼吸,生怕一个不留神,玷污了她的圣洁。我忘情地拍照,镜头中,我惊奇地发现,龙女花的花头都是向下的,紫色的花蕊,簇拥着一个粗壮的带着无数细小触角的花心,对着湿润的大地开放。我细细数了数,恰好是13个花瓣,平年12瓣,闰年13瓣,与史书上的记载完全吻合了。人群静悄悄的。我们就这样看着,想着,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丛中射过来,落到龙女花上,乳白的花瓣透明发亮,散发着圣洁的光芒,将整个森林照亮。
下山了。大家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遥望那片深藏着龙女花的密林。那6株婀娜多姿的龙女花,正处在严密的保护之中,无数个摄像头正小心地对着龙女花,既为保护,也为研究。微风中,我又闻到了那股醉人的芬芳,像龙女花的香味,又像是从芙蓉村飘出来的特有香气。这当中,有阳光月色的温厚,也有山川河流的甘甜,是有缘人才能体味出的那种芬芳。我为侄子当年鲁莽的辞职举动惋惜,如果不辞职,他是生活、工作在人间仙境里啊。好在他现在正做着乡村规划设计工作,投入到了乡村振兴的大军之中,这也许能弥补一些他当年的遗憾。
我期望祖国的东西南北乃至世界各地都能发现龙女花,如果那样,这世界肯定处处芬芳。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4日 14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