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创意云认养、上架“满山找”、带动“三柴”旺 凡皓:“三板斧”当好乡村振兴协理员

发布时间:2023-08-03 10:1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70多岁的陶俊来是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梯子峪村的低保户,他和26岁的驻村乡村振兴协理员凡皓非常熟识。一提到这个年轻人,他满眼都是笑意:“这个后生不一般!”

  乡村振兴协理员是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人员,人社部门通过招聘乡村振兴协理员,为基层输送和培养青年人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着力打造一支扎根乡土的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助推乡村振兴。

  北京市人社局自2019年启动乡村振兴协理员招聘工作以来,至今已有1500余名有志青年充实到基层一线。今年,北京市人社局计划招录乡村振兴协理员494人。

  乡村振兴协理员服务期为5年,主要工作职责是协助加强农村党建,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提升治理水平,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22年,凡皓通过“三支一扶”招录考试,分配到梯子峪村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他带动村民鼓足干劲儿,把小山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到访的朋友说,“这里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来到村里看美景,离开村里云认养

  梯子峪村不大,方圆1.69平方公里,三面环山,土地多为沟谷台地和梯田,因状似梯子而得名,村子由梯子峪、卧龙峪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常住人口100余人。

  2022年8月,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工程专业研究生凡皓正式成为梯子峪村的乡村振兴协理员。凡皓的家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坨头寺村,离梯子峪村有15公里。凡皓的发小陶硕是梯子峪村的居民,他从小就对梯子峪村很熟悉。近年来,梯子峪村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以前,贫瘠的山地只种玉米、谷子,后来改种大桃,但由于土地面积少,产量上不去,一些村民从事养殖土鸡,这里产的土鸡在当地小有名气。

  2020年3月,在家中上网课的凡皓为提交社会实践课的创业报告发愁。在和陶硕聊天中,他发现梯子峪村农户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滞销。经与村原党支部书记王玉海进一步沟通了解到,村中的大桃、鸡蛋等农产品不具备储存性,当务之急是帮助村民卖出农产品。于是,凡皓和陶硕商议,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掌握的知识,为农户们搭建一个销售农产品的渠道。

  王玉海说:“凡皓有想法,也愿意为百姓做事,我特别支持,让他们年轻人放开手脚去做。”

  凡皓发现,梯子峪村的村民长期以来依靠传统模式销售农产品,销售额有限,且无法维持住客户。

  梯子峪村的柴鸡在山中散养,村里创建了“满山找”品牌,柴鸡蛋原生态,品质好。为了打开销路,凡皓和陶硕一起注册成立北京禾硕嘉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禾硕嘉”)。他们在网上推出“云认养”,通过网络认养一只鸡:每只鸡209元,每月可以得到15枚柴鸡蛋,到第12个月可获得柴鸡;通过网络认养一棵树,企业或个人可以按照桃树成熟时间和品种认养。

  凡皓为梯子峪村设计了推荐语:来到村里看美景,离开村里云认养。“这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新模式,我希望能带领乡亲走出一条致富路。”凡皓说。

  与此同时,凡皓四处为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禾硕嘉与中石化易捷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将助农产品——“满山找柴鸡蛋”上架“易捷北京电商平台”,并在北京500余家易捷线下便利店销售,鸡蛋日单销量最高达5000余箱。

  2020年下半年,经过凡皓和陶硕的不懈努力,梯子峪村的柴鸡蛋、平谷大桃等农产品销售一空,“满山找”柴鸡蛋拓展了品牌效应。在村子内逐步搭建起种养、加工、销售、物流配送、品牌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

  “随着创业的尝试与经验的积累,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了。我会投入身心为家乡发展出力,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凡皓说。

  “说得好,更要做得好”

  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后,凡皓在禾硕嘉只挂名,不参与分红。他提出振兴梯子峪村的愿景:打造以休闲农业为核心,共享经济为支撑,林下经济为主题,农业种植养殖为基础的“三产融合”生态高效休闲型产业集群。

  梯子峪村党支部书记王磊表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路,梯子峪村提出了让地生“金”、让“柴”变“金”、用“绿”引“金”的三“金”战略,即发展“大桃种植、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凡皓的想法很契合村子的产业特色以及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王磊说。

  担任梯子峪村的乡村振兴协理员之后,凡皓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在他看来,“说得好,更要做得好,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凡皓逐渐理清梯子峪村产业发展的几大痛点:梯子峪村种植养殖技术传统、农作物病虫害多发,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损耗大;农副产品营销模式落后,传统农业与电商间的“弱联系”限制了产品的销售与村子的发展;村内产业经营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规模。此外,村子特有的文化底蕴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为此,凡皓一一提出发展思路,“针对种养殖技术落后问题,我们正在逐步对接涉农相关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规划设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博士农场+科技小院’场院联动运营模式。针对营销模式传统问题,搭建了线上营销矩阵并开拓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针对产业经营分散问题,流转村内土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管理。并且正在发掘村内‘金蛤蟆洞’‘百年核桃树’等自然资源禀赋,致力于将梯子峪村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造福百姓的金山银山。”

  同时,经村委会批准,流转村内林地60亩,山地80亩,种植、管理并销售大桃、绿色蔬菜、柴鸡蛋等“土特产”,直接和间接带动村民3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6000多元。陶俊来有两亩林地被流转,他每年能增收7000元。

  扎根农村不是短期行为

  今年夏天,正是梯子峪村的蟠桃对外销售的旺季,每天都有颜色鲜亮、味道诱人的大桃通过各种渠道销往城区,每到周末,会有很多游客结伴打卡村内的沟谷台地和梯田,品尝特色“三柴”,在小住一晚中,享受梯子峪村世外桃源般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禾硕嘉团队干劲越来越足,想法也越来越多。2022年,他们从村里流转出一个宅基地做餐饮项目,希望让到当地露营的游客能吃上正宗的“农家饭”。凡皓说:“梯子峪村委会提出发展林下经济养殖‘三柴’(柴驴、柴猪、柴鸡),在我们打造的绿食餐厅里,主打特色就是‘三柴’,以及其他村内林下种植的绿色农副产品,实现‘所见即所食’。”

  凡皓以及团队在梯子峪村发展的禾硕嘉项目,曾获“青创北京”2022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主赛道金奖,入选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云上展厅(新业态拓展模块)。

  几天前,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李慧带领几个学生来到梯子峪村,与凡皓以及村干部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我的母校北京物资学院在农产品的存储流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帮助,中国农业大学在农作物种植、生态养殖等方面为我们村提供了帮助。”凡皓诚恳地说,“扎根农村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回报家乡要有深厚的情怀、坚定的信念与足够的勇气,我做好了长期准备,我也会从乡村振兴中获得精神力量与幸福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桂杰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