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守护暴雨下的十三陵水库

发布时间:2023-08-04 11:25: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65岁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岁月里为数不多的几次一级防洪响应。守护水库安全的团队中,85后、90后占了多半,也有刚参加工作1个多月的00后。

  这座以防洪发电为主要功能的水库扛住了北京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的最强降雨。降雨量极值出现在与十三陵水库同在昌平区的王家园水库,为744.8毫米。

  尽管与王家园水库不在一个流域,但强降雨和上游来水也使得十三陵水库库区水量快速上涨。从7月29日起的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十三陵水库库区的最大雨量达到538毫米,上游长期干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出现了洪水奔腾下泄的场景。日常蓄水量维持在1900万立方米左右的库区,几天内水量涨至约4000万立方米,水位也从日常的85米涨至90多米。

  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工程管理所副所长李红斌经历过11年前的北京“7·21”大雨。和这名35岁的年轻人一样,工程管理所的很多同事都没见过几天前那么大的雨。

  工程管理所所长魏效凤说,7月29日22时,十三陵水库水旱灾害防御办公室启动了防洪排涝应急一级响应,按照相关规定,他们这个10多人的团队开展了预警应对工作,对雨水工情进行收集整理。

  在一级响应下,负责水工建筑物安全的李红斌需要和团队不断对大坝、溢洪道和输水系统“三大件”进行巡查,每两个小时巡视一次。

  “坝长是627米。”李红斌清楚地记得这个数据,但他说,巡视一次大坝来回要走的远不止1公里多,因为中间还得检查进水塔、闸室等建筑的安全情况。通常会有两拨人同时巡检,做到拉网式的全覆盖,确保没有巡检死角。

  按照一级响应的要求,雨量越大,巡检的频次越高。在李红斌看来,雨中巡检,尤其夜里的雨中巡检最危险,雨大路滑,得万分小心。

  对90后陈立志来说,他守护水库的任务之一就是追着上游来水的水头跑,及时发回眼见的最新水情,供同事测算来水对水库的影响。

  陈立志说,他所在的水环境管理所主责之一就是侦察水情。十三陵水库上游223平方公里以及5条主要入库河道,就是陈立志和10多名同事的阵地。

  收到预警后,陈立志和同事把上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上下口沟、老君堂沟、德陵沟5条河道捋了好几遍,主要检查河道里有没有障碍物。在一条河道附近,陈立志看到停了一辆大巴车,涨水后车有可能被冲走,淤积河道,成为隐患。上报相关部门后,大巴车被挪走。

  7月29日起,雨不停地下,水库上游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水位上涨很快,陈立志和同事加大了巡河的频次,每条河一天得跑3次,在一些重要的点位得下车冒雨查看。

  侦察水情时其实风险不小,雨大、路滑,还有可能碰到山洪、泥石流。对此,陈立志略显平淡地说,这就是一份责任。

  一级响应的要求下,十三陵水库管理处工程管理所需要每半个小时向上级发送一次水情数据。这是一项简单枯燥但十分重要的工作,工作人员要把水位、雨量等数据不断计算、校准、上传,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成为区委部门重要决策的依据。

  侯思宇和陈飞是水文班组的两名年轻人,从7月28日起就一直盯在这个岗位,几十个小时连轴转,只能偶尔轮休几个小时。

  此次强降雨来袭,侯思宇主动承担起最累、最难、最危险的夜间水文数据测报工作,常年的水文工作让他对水库站点的水文特征值、水准点位置及高程等信息都牢记于心,各种仪器的使用、保养、故障排除更是信手拈来。他说自己对这些工作很熟悉,夜间值守再合适不过。

  北京昌平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8月3日发布风险提示称,十三陵水库将于近日开闸泄洪。对侯思宇和陈飞来说,他们发送的数据还得增加新的内容,要到一线观测洪水的下泄量。

  00后翟天琪20多天前刚刚到十三陵水库管理处运行管理科报到,是水利部门的一名新兵。一级响应之后,她住在单位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把书本知识快速转化为工作实践的经历。

  她加入这个集体前不久,十三陵水库刚度过了65岁生日。她时常听到前辈讲起十三陵水库的建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几天来的硬仗似乎让她更理解这16个字。

  事实上,十三陵水库管理处的青年突击队只是昌平区顶在防汛一线年轻人的一个缩影。团昌平区委书记金峰说,此次极端天气来袭,有不少青年突击队冲在最前线,攻坚克难、勇于奉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世昕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