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东西问】金庸小说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发布时间:2023-08-10 16:37: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解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看似并不工整的对联,浓缩了十四部武侠经典,蕴含着千秋家国英雄梦。金庸小说是香港文学史上的骄傲,亦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座奇峰,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巨大、深远,在全球华人乃至不少外国读者心中都占据着独特位置。被金庸赏识、获聘担任《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的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解析金庸小说在推进东西文化交流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同期】《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潘耀明

  金庸小说的读者非常广泛,而且我觉得它每个阶层都有读者,而且从九岁到九十岁都看金庸小说。现在有海外的那些华人家属,或者华人孩子,他们过去对中文,他们有点隔阂,甚至有点排斥。金庸武侠小说的情节、文字很吸引人。金庸武侠小说作为学习中文的一个桥梁,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有井水的地方,有华人的地方都有金庸的读者,所以它的传播是很广泛,而且它是很深入的。很多华人到第三代,对华文他们很多已经不懂了,甚至他们不想学了,但是往往通过从外文看到金庸的作品,他们开始对中文华文感兴趣了,所以他反过来,他们就要看金庸的原作,所以金庸在华文的普及、华文的推广,实际上起到一个非常大的重要作用。

  【解说】与金庸共事多年,谈及与金庸的关系,潘耀明曾在《我与金庸》一文中这样写道:“金庸与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仰之弥高的崇碑,我只是他卑微的学生。”对于金庸小说在全球的影响力,过去数十年的经历亦让他有切身体会。

  【同期】《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潘耀明

  因为曾经我参加一些金庸的研讨会,他们有一个初步的统计,这个应该是十多年前的,说金庸的读者,他们初步的估计有两亿,我看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作家可以有那么多读者。1995年,我陪金庸去日本学习,所有的金庸作品全部都翻译成日文,而且日本他那个书已经非常畅销了。除了日本,还有韩国,以前在汉城大学,现在叫首尔大学有一个教授还跟我讲,他说韩国的大学现在基本上有60%以上看过金庸武侠小说。因为它这个传播不是官方推行的,这是在民间的传播。所以通过金庸的小说,当然让这些海外的华人,或者华人的后代练习华语与华文,我就觉得非常有效的一个功能。

  【解说】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大理的苍山洱海,从新疆的天山昆仑到嘉兴的南湖烟雨,在金庸的笔下,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被尽收卷中,读之者无不为中华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驰神往。在潘耀明看来,润物无声,在字里行间呈现华夏之美,这正是金庸作品对于华语作家的启示之一。

  【同期】《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潘耀明

  金庸的武侠小说,实际上你看到他的文风,很多是中国明宋的笔记文学,甚至清朝。从金庸的文字来讲,他是很纯粹的一种汉语。因为金庸里面有很多山川风光的,就是说中国的不同地方,不同的地域,实际上他等于从武侠小说,展现了中国的这些美丽的山川与风光,这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你不能靠硬销的,你现在要通过一些作品来说明,包括香港的一些作品,一个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品来说明,这个才有说服力。

  【解说】在港生活大半生,于潘耀明而言,正如金庸小说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进程中占据的独特地位一样,香港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扮演了承载文化互通交流的纽带角色。近年被赋予“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则为“东方之珠”的未来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

  【同期】《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潘耀明

  我一直说这个窗口是开放的,就是东西南北都可以通过香港的窗口来沟通的,或者作为一个桥梁。我打一个比方,当时很多内地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家的作品,比如鲁迅、巴金、钱钟书这些都不能在台湾销售,都是通过香港这个桥梁,就是带去台湾。还有台湾有很多作品,也是通过香港带到内地的。在新的时期,国家赋予香港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定位),我觉得对香港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在文化交流(方面)。我就觉得在文化交流里面,文学是文化艺术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学,等于就是文化这棵树是苍白的、无力的。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