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中国人的故事|李月圆: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

发布时间:2023-08-10 17:09:00来源: 中国青年网

  前来拜谒的一位老人说,他从小就听老人反复讲起上甘岭战役的故事。秦基伟指挥的志愿军第15军曾在上甘岭战役中力克强敌,打退敌军进攻900多次。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最初防守的是第15军45师的两个连队。敌人从10月12日起即以飞机大炮对两个高地实施连续两天的火力准备,10月14日在飞机、大炮支援下,地面部队向两个高地发动猛烈全面的攻击,战斗打得极为惨烈。志愿军总部判断,敌人向我中部五圣山主阵地进攻是企图占领上甘岭,突破我中方防御阵地。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接到志愿军副司令杨得志的电话,要求集中力量准备粉碎敌人在上甘岭地区的任何进攻。为此,15军的官兵抱定“一人舍命,十人难挡”的决心,在上甘岭两高地连续与敌激战七个昼夜,顶住了敌人数倍于己的进攻,敌方伤亡惨重,45师也伤亡很大。

  上甘岭一战从10月14日敌人发起地面攻击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共43天。前期从10月14日至11月6日,由15军45师和29师坚守上甘岭两高地的坑道。后期从11月6日至11月25日,由12军31师和34师坚守。

  因战场狭小,双方只能用“添油”的方式逐次投入兵力。志愿军参战的两个军每天夜晚都投入两个连,上到高地去轮换作战。仅战后被命名为“上甘岭特功八连”的一个百十来人的连队,一仗下来,先后补充的兵员就达800人之多,到最后连幸存的连长都已认不出谁是自己连队的兵。

  在这片不过3平方千米的战场,志愿军陆续投入兵力约4万人。美军则由范弗里特直接指挥,共投入3个师6万多人,坦克170辆,火炮300门,飞机3000架次,发射炮弹190万发,航弹5000枚,加上志愿军发射炮弹40万发,用在上甘岭弹丸之地的火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之最。山头被削低了近2米,山上粉尘达1米厚,其战斗惨烈程度可见一斑。

  最终,上甘岭战役在秦基伟的领导下,以我军的胜利画上了圆满句号。志愿军伤亡1.15万人,而美军伤亡2.5万人。美国新闻记者说,这次战役实际上是“朝鲜战争的凡尔登”。

  但是,比在这场空前绝后的惨烈战役中钢与火的迸击更深地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一位中国士兵的英雄壮举。10月18日,黄继光这个小个子四川战士,在收复阵地的战斗中,用胸膛堵住了敌人地堡的枪眼。在战后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胸脯被子弹洞穿,只剩下一条脊骨。黄继光和许许多多无名士兵的英勇献身,凝结成了一种以“上甘岭”命名的中国精神,这是一种能使懦夫闻之丧胆、也能使勇者闻之振奋的精神,其秘密只在于你是否是它的敌人。

  时至今日,在“上甘岭特功八连”晚点名时,听到呼点的第一个名字依旧是“黄继光”,而答“到”的则是全连的军官和士兵。对英雄和荣誉的向往是任何军队、任何一位真正的军人毕生追求的最高之境。

  尊敬的秦基伟将军:

  您好,我是八宝山革命公墓讲解员李月圆,请先允许我向您说一声“谢谢”。谢谢您和千千万万名保家卫国、血洒万里疆场的志愿军烈士,是你们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所以,我每一次都是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向大家分享您和战士们的故事。

  我曾给跟过您的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做过讲解,当我讲到上甘岭战役时,老人便走到您的墓碑前,用颤巍巍的双手轻轻抚摸着您的墓碑,哽咽着说:“老将军啊,我来看你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你啊!”这一幕,也让我明白了,作为革命公墓的讲解员,不能当“传话筒”和“复读机”,而应尽力了解历史、还原历史,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情实感地讲出红色故事,才能真正感染大家。这也是作为一名讲解员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价值。

  可在一次次的讲解中,我逐渐发现,老一辈人对您的故事耳熟能详,可年轻人却知之甚少。我便思考,或许是很多人对红色教育有误解,认为形式太枯燥,孩子会反感,其实不然。要是能够把这些内容转化成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并结合他们书本上的课文、身边的人和事、自己可见可感的经历,他们会很快理解接受,并不会排斥。

  比如,我会结合课文讲上甘岭的故事,学生们有课文的学习经历,身临其境听到生动的讲述,都会缓缓抬头,被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我告诉这群小听众,“最可爱的人”从未远去。有这样一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记得那是一所学校组织小学生来给先烈们扫墓,我为他们讲解上甘岭战役中,您率领着15军与敌激战数日、阵地40多次失而复得的历史故事时,站在您的墓碑前,眼泪从他们稚嫩的小脸上流下。我想这对他们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

  看到学生们哭,我也经常讲着讲着就哭了起来,虽然我也尽量在控制情绪,但是情到深处,总是不能自已。然而,沉浸在悲痛中,不如追光前行,我也会和孩子们讲志愿军战士朱彦夫“极限人生”的故事。

  1950年11月,中美在长津湖地区展开了一场激战。朱彦夫的连队战友在争夺250高地的战斗中,或战亡或冻亡,17岁的朱彦夫是其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增援部队发现他时,他的肠子流出体外,左眼球被击穿,四肢冻成了冰块。

  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但他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视力0.3的右眼,成为一级伤残军人。伤势稳定后,倔强的朱彦夫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朱彦夫说:“休养人的生活不能抒发自己的心情,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为了牺牲的战友们,他要坚强地活着,做一个有用的人。

  于是,抱着残而不废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一切从零开始。开山劈岭、治山改水……失去双手的他,把老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双脚的他,带领老百姓蹚出一条脱贫新路。凭借顽强的毅力,朱彦夫用25年的时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又用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愧》。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朱彦夫都书写得如此精彩。

  2014年3月,朱彦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2019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朱彦夫被授予“人民楷模”称号。我会告诉听我讲解的孩子们:正是这样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穿越时代,生生不息。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我也将用讲解让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人活着,就得奋斗

  70多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毅然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2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在极不对称、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典范,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锻造了由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组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讲解员的一段段讲述,让志愿军烈士走出“大叙事”,将他们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有血有肉,那么可爱,那么鲜活。如今,从抗美援朝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抗震救灾、防汛抗洪……在危难和考验面前,共产党员挺身而出、负重前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继续谱写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既要扎根内心,又要付诸行动。“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就不断。”朱彦夫的这句话,朴实而深刻。今天的你我,使命在肩,哪里都是光荣的阵地!

  (资料来源:《割裂世纪的战争——朝鲜19050-1953》、大众网等)

  策划:杨月 牟昊琨

  记者:牟昊琨 韩文艺(实习)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