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沿着“博爱与友好之路”相向而行

发布时间:2023-08-11 14:40: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7月26日,“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青年论坛上,中国与中亚五国青年携手共谋发展、畅想未来。全国青联供图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一直用行动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中国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世界也将寻求发展经验的目光投向中国。

  刚刚过去的这个7月,中亚五国青年来到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中亚国家青年在“博爱与友好之路”上相向而行。

  ——————————

  7月22日至31日,中亚五国青年来到中国,参加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举办的2023年“未来之桥”中国-中亚青年领导人研修交流营,该交流营由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倡议实施。从乌鲁木齐、陇南到兰州,这些年轻人走访中国城市与农村,体验中国文化,品尝中国美食,与中国青年交流创业梦想,围绕赋能青年参与乡村发展等话题分享经验和建议。

  借助互联网,这些年轻人在乡村闯出名堂

  哈萨克斯坦“阿玛纳特”党青年团“青年精神”主席努尔占·哲特皮斯巴耶夫,给交流营带来了一个关于农作物、马和社交网络的故事。

  哈萨克斯坦青年贝克苏尔坦曾在俄罗斯和美国留学,回到哈萨克斯坦后,他种植了2.5万公顷的作物、饲养了1.2万匹马,创办了农业协会。协会的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还出口到其他国家。协会成员们交流农业数字化经验,互相帮助提升技术水平。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贝克苏尔坦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这名29岁的农业创业者有3万多粉丝,日浏览量达到几十万次。每年,贝克苏尔坦都会举办农业方面的会议。

  互联网成为贝克苏尔坦在乡村创业的利器。参加交流营的中国代表中,也有一位利用互联网闯出名堂的创业青年。

  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横樟村有几百年的养蜂历史,村子风景秀丽却并不富裕。在当地,养蜂是“读书读不出来的人”才做的营生,“少壮不努力,长大卖蜂蜜。”但麻功佐不信邪。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一心要把家乡的蜂蜜卖到大城市去。

  麻功佐和几个同样从大城市返乡的年轻人一起踏上创业之路。“我们在大山里创业,一定要把干体力活当成锻炼身体,要把工作培养成兴趣爱好。”他说,这就是大伙儿“朴素的初心”。

  他们从开淘宝店起步。“淘宝的巅峰时期被我们把握住了。后来我们又做了微商,再到之后的视频带货、直播带货,这些机遇我们都把握住了。我们的骨干成员中大概有一半人年收入达到百万元。”麻功佐说,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们不仅在直播中销售,还进行分销。目前团队的快手、抖音、视频号等账号的粉丝接近2000万,去年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流水大概有5000万元。”

  就这样,麻功佐把在乡亲们看来“没出息”的养蜂作为起点,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伴随着养蜂业的兴盛,松阳县的很多古村落通过短视频宣传成了“网红点”。“很多网红来打卡,他们发一个视频,播放量几百万、上千万是很正常的。”麻功佐自豪地说。

  “我钦佩他在养蜂业取得的成功。”安瓦尔·达乌罗夫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时说。达乌罗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一家禽业公司的总经理,听完麻功佐的演讲后,他赞叹不已。“麻功佐先生是自主创业型企业家的典范。吉尔吉斯斯坦也有很多蜂农,他的故事和经验对吉尔吉斯斯坦蜂蜜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在达乌罗夫看来,麻功佐的成功故事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养蜂业能帮助农民为作物授粉,这不仅让养蜂业的生意盈利,对当地农民也十分有益。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业。”他说,“中国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开发、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交流营中,外方代表也高度肯定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年都被视为具有创造性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塔吉克斯坦青年和体育委员会人事部首席专家马欣博努·赛菲迪诺娃表示,年轻人具有活力、创造力和大胆的创意,这使得他们能够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点”。

  “这样的乡村,谁能不爱?”

  在中国地图上,甘肃省宛如一柄“玉如意”。陇南镶嵌于此,素有“陇上江南”的美誉。“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便设在陇南康县。在这里,中亚青年代表观摩了花桥村全域乡村旅游,考察了康县山根村农文旅融合、市场机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了解了康县福坝村“和美乡村建设及三产融合”治理模式。在中国-中亚青年对话会上,大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青年、农业技术、投资环境等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纷纷赞叹中国的农村治理。

  达乌罗夫认为,“中国农村地区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持续创造发展农业的条件,有效应对了农村地区青年人口流失的问题。青年愿意回到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党团领袖顾问、“谢尔-艾尔”农业企业创始人贝克图尔·巴扎克乔夫感叹道:“这样的乡村,谁能不爱?”

  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专家为青年代表们介绍了非耕地设施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大家认真学习了如何在耕地资源少、砂石戈壁等非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下培育高质量作物。

  “真想把中国研发的作物种子和农业技术带回祖国。”哈萨克斯坦“绿色农业食品”公司发展部副主任阿尔滕·斯玛伊洛娃感慨道。

  在哈萨克斯坦,农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阿努阿尔·博克诺夫是哈萨克斯坦“地球母亲”农业合作社主任,曾在上海留学4年,之后因继承家业而回国发展。这次来到中国,他发现,中哈两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更密切了。

  “由于气候变化,农民不能像过去那样依赖自然降水或河水。”博克诺夫说,中国企业向该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哈萨克斯坦积极寻求建设大坝、现代化灌溉渠道,以及喷灌、滴灌所需设备。中国沃达尔公司资助了我们一家生产滴灌设备的工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自卸车等农机,是由中国的一拖集团、中联重科、中国重汽、柳工、凯特迪尔等企业生产的。”

  当下,乡村发展相对滞后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中国在农业、基础设施、能源方面发展迅速,我们想向中国学习,希望像中国一样,给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更多福祉。”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副部长玛拉特·塔加耶夫说。

  塔加耶夫非常重视和中国的合作。被任命为副部长6个月后,他便决定带团访华,到中国感受“非常值得珍视”的中国成就。

  塔加耶夫表示,农村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年轻人,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能给当地年轻人带来新机遇,进而创造更为稳定和繁荣的社会。他一直把中国农村的发展视为“教材”。“我们想与中国农村地区开展合作,为我们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让他们获得教育、医疗相关的技术和资源。我们同中国的合作是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我们致力于促进青年合作,希望青年交流经验和知识,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青年力量传承“一带一路”文明互鉴

  参加此次交流营是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青年组织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多弗列特格尔季·杜尔德穆哈梅多夫第二次来到中国,他对中国有着特殊而深沉的情感。“中国的饮食多样、丰富,我非常喜欢中国的食物。”杜尔德穆哈梅多夫感慨道,“中国的饮用水水质也很好,人们能随时随地喝到纯净水和矿泉水。”

  中国城市建筑高大、多样,地铁等基础设施完善,也给土库曼斯坦的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甘肃陇南参访时,代表们赞叹当地水源丰富,植被覆盖率高,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中国和土库曼斯坦之间的传统友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两国人民通过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瓷器和丝绸早已融入土库曼斯坦人民的生活,土库曼斯坦的汗血宝马在中国大地上奔驰,成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见证。

  “‘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全新的时代内涵。”土库曼斯坦国家电视、广播和电影委员会下属国际信息中心编辑部主任阿扎德·别尔德克雷切夫说,该国启动了交通物流等领域的许多项目,“都是为了复苏这条博爱与友好之路,它把中国与中亚紧密联系起来。”

  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交流流淌着浓浓的“文化气息”。2018年,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玛纳斯》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吉尔吉斯斯坦时任总统热恩别科夫观看了演出。史诗《玛纳斯》在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广为流传,是传唱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芭蕾歌剧院进行了展演,有超过150名中国艺术家参与表演。”塔加耶夫说。

  歌剧《玛纳斯》牵动着中吉两国文化交流的风帆,也唱响了“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鉴。

  哈萨克斯坦“绿色农业食品”公司发展部副主任阿尔滕·斯玛伊洛娃说,中哈两国“在文化交流上成果丰硕,比如培养交换生、举办展览等文化活动,这些都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尊重。两国在科技、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也有诸多交流”。

  塔加耶夫非常喜爱中国:“于私,我希望我的孩子学习汉语,将来到中国留学;于公,我希望吉尔吉斯斯坦青年能来中国参加农业等领域的研修,也希望邀请中方参与吉尔吉斯斯坦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

  在花桥村的千年菩提树下,中亚国家青年代表把寓意友好、幸福的红线绑在一起,许下美好愿望,希望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传承下去。

  “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国-中亚情谊世代永存。”塔吉克斯坦“杜思吉”农业企业专家梅罗瓦尔·阿米尔洪佐达说。

  就读于西北师范大学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艾迪克·加洛夫来中国5个月了。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采访时,加洛夫表达了在中国扎根的愿望。他说,中国的美食深深吸引了他,这个“又大又快”的国家交通相当便利。

  “有些学生在中国娶妻或者出嫁,这些婚姻向我们展示的不只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结合,更是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融合。”他在交流营的演讲中说,他从中国青年那里获得了许多知识,这使他更深地体会到伟大中国的美。“年轻人渴望知识,而通往知识的所有道路如今都已打通。我们有很多东西要向中国朋友学习。”

  在演讲的最后,加洛夫告诉大家,他最难忘的是兰州牛肉面。

  在礼堂中心,他笑着用中文喊道:“兰州的牛肉面真的太好吃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文利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普庆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傅瑞 赵婷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