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化基金会代表团出访挪威“对话”易卜生 用“文化符号”链接世界
中新网杭州8月22日电 (童笑雨 章玥)鲁迅与易卜生这两个大文豪,在21世纪的今天“对话”了。8月22日,记者获悉,鲁迅文化基金会(下称“鲁基会”)代表团于8月20日至22日出访挪威,深入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家乡等地开展交流,以“文化符号”链接世界。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
能否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把鲁迅这一符号推广出去?2008年,鲁迅长孙周令飞和父亲周海婴第一次迸发让世界文豪与鲁迅跨时空对话这一想法。
2014年,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首场“大师对话”在浙江举行,鲁迅与雨果率先“对话”。此后,“鲁迅与托尔斯泰”“鲁迅与泰戈尔”“鲁迅与夏目漱石”“鲁迅与但丁”等文化盛事吸引受众约百万人次。
鲁迅和易卜生颇有渊源。五四时期,易卜生作为一位来自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者被译介至中国,其创作的社会问题剧受到当时文化界的关注。当时的知识分子借易卜生之笔,指向现实社会,鲁迅正是当时被“易卜生主义”影响的文学巨擘之一。
受当时欧洲流行的女权主义运动影响,易卜生的很多作品都在揭露女性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并鼓励她们进行独立思考,从而获得自由的生活。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玩偶之家》,他在其中描绘的那个被当作玩偶而不自知的娜拉,成为女权觉醒的符号化象征。
后来,鲁迅根据这出戏剧写了《娜拉走后怎样》,并指出在社会制度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女性的出走不可能成功,要么回归,要么堕落。由此,“娜拉”成为20世纪前期中国女性无法走出性别困境的一个代名词。
2024年是“中挪建交70周年”,鲁迅文化基金会计划启动“大师对话:鲁迅对话易卜生”活动。据悉,双方将共同做好鲁迅与易卜生文化研究挖掘、宣传推广、项目合作的文章,加强对本土文学的深度剖析、创新演化,不断赋予其传播的生机活力。
为加强双方交流,8月21日,鲁迅文化基金会代表团深入易卜生博物馆、奥斯陆国家美术馆、奥斯陆皇宫等多个展馆,了解易卜生的生平。
易卜生博物馆建于他的家乡——斯基恩,馆内珍藏着他的部分巨作和手稿。
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鲁兰州在与易卜生博物馆馆长的交谈中表示,易卜生在挪威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如同鲁迅在中国人民心中一样,他的作品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他对这个世界的真实认识,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才能,他始终在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和解释社会现象,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鲁兰州希望,双方能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融通共享、互促共进。(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