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他不服老,不喜欢我们叫他袁老”

发布时间:2023-09-07 11:09:00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双季稻亩产突破1600公斤;耐盐碱水稻率先实现近海种植;低镉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

  两年多时间,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继承他的遗志,接续奋斗,交出一份份可喜的成绩单。如今,又到收获的季节,我们又想起了他。

  今天(9月7日)是袁隆平院士诞辰93周年的日子。总台记者专访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体系科学家赵炳然,听他讲述杂交水稻创新团队以及他和袁老师34年的师生情谊。

  01

  一块儿下田,进行科研攻关,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

  1987年,赵炳然大学毕业后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如今已在这里工作了36年。其中的34年时光,他都跟随着袁隆平。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隆平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赵炳然,现在的他也像袁老师一样,大把时间都在田里。

  近日,赵炳然团队主导培育的两优8612”低水稻品种丰产效果大面积显现,稻谷镉含量平均值仅为每公斤0.0195毫克,远低于0.2毫克/公斤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赵炳然说,袁老师生前非常重视低镉水稻品种的攻关,这对于粮食安全和解决稻米镉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还开展了耐盐碱水稻研究,选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2021年,耐盐碱水稻“叁优9号”在海南三亚进行了大规模试验,亩产达到329公斤,实现了袁隆平2019年提出的目标任务。2022年,耐盐碱水稻还实现了近海种植。

  每次有新突破,他会说“满意,但不满足”……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1987年,袁隆平提出从三系法到一系法的杂交水稻发展战略。在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期间,团队曾遇到很多技术瓶颈。

  赵炳然回忆,最大的困难是在1989年夏天,突然的低温导致本该表现不育的水稻可育了,研究也因此失败。当时,很多国际上的专家纷纷放弃了研究,但袁老师不服输,他三天三夜没睡觉,思考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经过苦心钻研和实践,袁隆平提出一系列战略战术和技术路线,终于取得成功,使得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两系杂交水稻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系法、两系法成功以后,他又开始超级杂交稻的研究,提出要高冠层、矮穗层的形态。”赵炳然介绍,在袁隆平的指导下,团队培育出了第一、二期超级杂交水稻。

  当团队去到国外,把超级杂交水稻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外国人时,他们惊呼“Waterfall rice”(这就是瀑布)!

  赵炳然回忆说:“每次有新突破,袁老师都会说‘很高兴,more than excited’,还会说,满意但不满足。”

  后来,团队接连培育出第三、四期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2号、 Y两优900。当袁隆平获得国内外各种奖励时,他会和学生们说,荣誉是属于祖国的,属于千千万万同行的。“奖励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们更要谦虚,要‘夹住尾巴做人’。”

  03

  年过九旬的他,仍坚持亲自为水稻科研工作者颁奖,鼓励他们继续前行……

  在赵炳然的印象中,袁老师很“倔”,90岁高龄时,他还在亲自写论文,研究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只要听说试验田哪里可能要达标,他都要去现场。“我们都叫他袁老师,他不服老,也不喜欢被称呼袁老。”

  每每看到袁老师下田的身影,赵炳然和身边的人总是很感动。“他常常会说,‘我拼了老命也会实现的。’”

  虽然工作繁忙,但袁隆平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性格。在赵炳然印象中,哪里有袁老师的身影,哪里就有欢声笑语。“单位文娱活动丰富,袁老师会召集同事下象棋,偶尔还会拉小提琴。在海南时,业余时间老师还会邀请我们去游泳。”

  2020年11月,第十一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公布,袁隆平为获奖者颁奖。作为获奖者之一,赵炳然既高兴又有些难过,他知道当时袁老师的身体状况已不如往昔,但袁隆平仍坚持亲自颁奖,希望鼓励水稻科研工作者继续前行。

  2020年12月20日,团队在海南基地开水稻高产攻关会,赵炳然回忆说,那时袁老师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平时能走的时候他都拒绝搀扶。“那天会议室条件有限,是我们把他抬进去的。以前开会他总是直奔主题,三言两语就结束了,那天他一一讲述每个细节,部署每个示范点,我们参会的人都深受触动。”

  04

  “一粒种子藏世界,天命之年攀高峰。”

  作为学生,能追随袁老师工作34年,赵炳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袁老师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现在也是赵炳然愿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作为老师,袁隆平对待学生和后辈的态度也让赵炳然受益匪浅。在他眼中,袁老师非常谦虚、看重创新,对待年轻人都是鼓励的态度。“我还记得来到单位后,他说‘这个年轻人创新能力很强,人也踏实’,愿意主动收我做学生。”

  如今,带领团队和学生的赵炳然也在延续袁老师的理念。当高档优质香型镉低积累水稻品种韶香100”培育成功时,赵炳然为鼓励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生也,特意用他的名字中的“韶”来命名。“我们需要鼓励更多年轻人投入杂交水稻科研工作。”

  每当遇到选择和困难,赵炳然总会忍不住想,如果袁老师在,他会怎么做。

  如今,袁隆平已离开两年多,赵炳然最想跟老师说的还是报喜,“按照他的交代,继续攀登高峰,不断创新,为推动杂交水稻和产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作更多贡献。”

  视频来源丨@国家记忆

  捷报频传

  就是最好的纪念!

  致敬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杜显翰

  总台记者丨高丹丹 高媛

  编辑丨高丹丹 校对丨高少卓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