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 “北京风沙源”变成“北京后花园”

发布时间:2023-09-12 14:33: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秋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南沙梁,仍是满目葱茏。樟子松掉落的松针铺满土地,扒开一层松针松果,沙地裸露出来。

  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说,这里原为流动沙丘,寸草不生。现在有的树木已生长近20年,高达七八米。

  风沙一度困扰多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多伦县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风蚀、沙化严重,形成东西走向的三条大沙带,且有逐渐扩展相连的趋势。

  多伦位于北京正北,是内蒙古离北京最近的旗县,直线距离仅为180公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带来隐患。

  李岩说,南沙梁生态治理始于2001年春季,在全面围封基础上,用3×3米黄柳网格沙障进行固沙。

  黄柳是先锋树种,“把黄柳截成四五十厘米高的插条,埋到沙窝子里,拿铁锹挖,埋进地下20-40厘米,待挖到湿润的土地处,就在上面留出20-30厘米的沙障,这是固沙。”李岩说,随后撒点一些草籽,等草长出来后,后续的植被就都有了,这才开始试种樟子松。

  “大规模引种、试种樟子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树种需水量小。”李岩说。2011年,多伦县启动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5年时间,完成樟子松造林137万亩。

  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多伦分场场长左鸿飞介绍,种树不能单一树种,要从生态角度考虑,按照大约7:3的比例进行多元化种植,约60%-70%是樟子松,其他以一些阔叶树混交,比如榆树、杨树、山杏等。

  形成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的同时,林沙产业体系也初具规模。左鸿飞说,在推动生态建设过程中,也考虑到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比如种植中药材赤芍,养殖黄蜂、鸡、鹅等,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当地还对原来的部分樟子松林地进行红松嫁接,村民可通过卖松子获得收益。

  多伦县政府副县长李宝山给出一组数据,通过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现在的37.9%,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5%以上。“多伦县已经从‘北京风沙源’逐步变成‘北京后花园’。”

  “生态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只有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稳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谈及多伦的治沙经验,左鸿飞表示,当地“一手抓种树,一手抓禁牧”,成立了县、乡、村、组、农户5级管控网络,不让人为活动和牲畜干扰树木生长,有效保护生态治理成果。

  机制、体制的创新亦不可或缺。左鸿飞说,百万亩造林工程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花钱买活树,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检查验收,中间部分交给市场主体,按规划造林,可获得造林补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多元化参与,极大地推动了造林质量,提升了建设速度。

  大规模的植绿使当地气候逐渐好转。李岩说,当地降雨量较10多年前有所提升,更明显的感受是,风沙变少了。从京津冀来多伦的游客越来越多,“现在多伦县的一些地方还建起了氧吧、农家乐。”

  在李岩看来,眼睛所见的改变最为直接,“原来是沙中找绿,现在是绿中找沙”。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多伦县流动沙地仅有1.72万亩,半固定沙地0.23万亩,共计不到2万亩。而在造林前,这个数字是200多万亩。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