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江苏大学团委:让青春与基层“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10-12 14:35:00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单毅君 吴奕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李超)手绘法治文化墙,倡导垃圾分类,反诈骗知识“送货上门”……这个秋天,江苏大学千名团员青年奔赴在“家门口”的网格服务中。

  这场青春与基层的“双向奔赴”,源于江苏大学“个十百千”挂(兼)职锻炼校地共建项目。江苏大学组织团支部分阶段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机制,实现团组织双向赋能、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引领大学生在基层中“自找苦吃”,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画好图:实践育人有方向、有路径

  “我将尽己所能,不计辛苦,投身基层实践,展现青春风采,服务社区‘神经末梢’,为人民群众提供家门口的青春服务。”在“江苏大学团支部进京口区社区农村企业”实践育人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型2003团支部书记王璟庄严宣誓。

  江苏大学地处镇江市京口区,学校因地制宜,选派4名二级团组织书记挂任团区委副书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10名“青马工程”学员兼任街道团工委副书记,100名团支部书记兼任社区(村)团支部副书记,1000名优秀团员青年兼任网格员。王璟作为“百”的代表,兼职镇江市京口区谏壁街道月湖社区团支部副书记,走向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

  “3,2,1,发射!”在月湖社区广场上,王璟带领学院向阳花公益团队给孩子们演示“火箭发射”。水火箭、皮影戏、消防演练、水文化实境课堂……暑假里,向阳花公益团队在月湖社区开设爱心暑托班,为快递小哥、外卖员等群体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与托管服务。

  “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也解决了我们社区新就业群体的‘后顾之忧’。”月湖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丁云秀连声赞叹。

  江苏大学突出顶层设计,将实践育人纳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挖掘整合共青团内外资源,率先以京口区为试验田,全方位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有效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的有机融合,激活了校地融合共生的实践育人新动能。

  搭稳桥:结对共建有体系、有行动

  “我们有明确的工作清单和重点任务,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职尽责。”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陈佳楠,挂职京口区正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后,持续开展关怀高龄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创建文明乡风等工作,半年以来已累计为“一老一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120余件。

  随着发展,团组织校地共建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7月盛夏,驻村第一书记、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沈春雨副教授牵线搭桥,学校医学院团委与扬中市新坝镇立新村团总支结对共建。医学生定期为立新村村民测血糖、量血压、艾灸理疗、肩颈推拿按摩、讲解常见病的预防诊治问题和日常保健知识,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受到了立新村200多位村民的一致好评。

  目前,江苏大学已建立了“校—区、院—街道、支部—社区”三级结对共建模式,先后与镇江、泰州、常州等地的市、区团委结对共建;组织29个二级团组织与40多个街道团委共建;组织300个学生团支部与京口区295个社区网格结对,组织近200个团支部与京口区以外的地方社区团组织结对开展活动。

  江苏大学团委书记徐占东介绍,全校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参与团支部组织开展的社区事务处理、专业知识普及等社区实践,“学校还对表现突出的团员青年在奖优评选中给予政策倾斜支持”。

  办实事:服务基层有特色、有收获

  一市民因户口迁移和安置问题上访多年,江苏大学派出“学院派”调解员,耐心解读政策,实现“事心双解”,终于得到其理解,停诉息访。

  “学院派”工作站是江苏大学法学院与京口区象山街道联合打造的信访矛盾调解新模式,设立了“名师流动调解工作室”和“调解雏鹰工作站”,调解雏鹰工作站有30多名法学专业学生入站,通过集中宣讲、走访农户、为村企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排查基层矛盾隐患、化解苗头性信访矛盾。

  “在社区,我接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案例,了解了基层社情民意,收获了很多课堂外的实践经验。”暑假中,雏鹰工作站负责人孟佳颖带领团队走访60岁以上老人20家、商铺32家,登记社情民意32多项,解决污水排放、水电等问题10余件。

  今年以来,江苏大学推动结对团组织完成一批切口小、示范强、有成效的团建项目,聚焦农业科技、节能减排、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基层团务等方面,组建了1400余支、近20000名师生的社会实践团队,围绕“科技强国”“农业强国”“文化强国”等9大类别,形成校地共建特色项目128个,将专业优势带入社区,切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化水平,促进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