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多管齐下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东北振兴、营商环境、数字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全球文明倡议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赵振华:多管齐下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指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把牢产业升级方向,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是抢抓新科技革命的机遇。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强化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科技革命的机遇,着力推动产业升级,找准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位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成营商环境的要素固然很多,最为重要的是法治环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必须用法律来保护市场平等竞争、规范企业伦理、塑造企业诚信。三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要把东北地区显著的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融合为产业升级的优势,打破科教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研人员等要从企业问题中遴选科研主攻方向,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着力点放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上。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易泽:整体谋划、系统治理,确保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中山大学法学院吴易泽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整体谋划、系统治理,既着力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又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制度基础。一方面,运用系统思维优化营商环境。要加强各层级政府间、各政府部门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导向的协作配合,树立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理念。另一方面,深化改革破除壁垒梗阻。清理和防范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同时,完善有利于营商环境优化的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干部激励、监督等制度。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福中、袁欣悦:规范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赋予新动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陈福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袁欣悦指出,数字经济全面重塑了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为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引导数字经济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不断凸显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化数字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推进数字经济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及开采、传输、使用等流程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政府能源数字治理能力。二是利用数字平台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绿色转型。关注移动支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的影响,针对具有低碳属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出台相应的支持与优惠政策,引导居民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三是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减少企业绿色创新成本,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建立创新技术合作共享机制和科技创新平台,缓解企业信息约束,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四是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碳交易市场价格机制,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增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跃度。
摘编自光明网
【杨仁忠:科学把握五个重大关系,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仁忠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五个重大关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第一,在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中提升现代化的生态成色。一方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第二,在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中增强现代化建设的系统性。一方面,坚持重点攻坚,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另一方面,坚持协同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三,在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第四,在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一方面,要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五,在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中彰显中国担当。要坚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和经验。
摘编自《经济日报》
【徐德斌:全球文明倡议全面回答人类文明互鉴的核心问题】
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徐德斌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全面性、总体性、方向性的文明存在,在文化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差异化的背景下,人类历史发展出现了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新态势,全球文明倡议明确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五个核心问题。其一,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基本前提,即“世界文明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是促进文明进步的积极因素,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条件与前提。异彩纷呈的不同文明相互渗透、转化与促进表征着全球文明发展的总规律。其二,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基本原则,即“平等、互鉴、对话和包容”。交流互鉴不等同于不同文明在全球层面的整合或完全交融,而是异质性的文明体系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达成和谐共生的共识,通过协调外部的文化包容与内部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文明的大繁荣。其三,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基本诉求,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长期的文明隔阂是造成封闭、对抗等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世界各国频繁与广泛的交流则是缔造人类现代文明的“法宝”。其四,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基本方法,即“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并不是鉴别文明优劣的标准,不同文明的优势互补与互学互鉴才是提升人类文明品质和推动全球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五,回答了人类文明互鉴的基本目标,即“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全球文明倡议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文明优越论”,坚持包容而非排他、对话而非对抗,坚持打造共同成长与进步的世界,将促进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视为己任。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