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光明论坛】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评论之六
作者:罗容海(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出席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的各位教师,在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时,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一条重要内容。这一要求启示广大教师,为人师,立师道,应至于弘道,止于弘道,终身弘道不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重要性而言,传道是第一位的;于目的性而言,传道是终极目标。2014年教师节前夕,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大先生”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传道、弘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治学育人的目标要求是一以贯之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于“弘道追求”而言,首先要问的是“所弘何道”的问题。对于这一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致信已经作出了回答:一是“胸怀天下”的天下大道,二是“以文化人”的传统师道。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天下意识。无论是《礼记》推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还是今天我们提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人的天下从来不是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价值所系。所谓胸怀天下,不只是关怀之广,更重要的是要关心道义之正,古人所说“存天理”即是此意。而“以文化人”则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师道的价值立场。自古至今,从“其自任以天下之重”而决心“使先觉觉后觉”的伊尹,“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孔子,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提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顾明远,在“以文化人”的价值指引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数千年来绵延不绝,至今生生不息。
继“所弘何道”之后,其次要提出的是“为谁弘道”的问题。宋代张载总结“为谁弘道”的命题而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彰显了中国古代教育家深沉的关怀和雄伟的抱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道也呈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当前,迈上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牢记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贯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广大教师应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对于弘道的方法问题,教育家精神内涵中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等已经作出深刻阐述,这里最需要关注的是“弘道者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孔子的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答案。孔子告诉世人,“为仁由己”,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孟子则提出,老师作为先觉者,更有责任守道、传道、弘道,从而让更多的人成为弘道者,让道义更加彰显。由近代著名教育家范源濂作词的北京师范大学校歌中有这样一句:“师道师道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对教师群体来说,立师道,弘大道,是职责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使我们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只有以教育家为榜样,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弘道的追求和职责才能更好实现,教师也才经得起“人民教师,无上光荣”的崇高赞誉。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13日 02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