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在四川大学,江姐是一位亲切的学姐 走近学生的“遥远的革命者”

发布时间:2023-10-17 11:15: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江姐是谁?

  在大多数人眼中,江姐是一个革命者。1949年11月14日,江姐在重庆解放前夕牺牲,年仅29岁。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江姐入选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但在江姐的母校四川大学,她又不仅仅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冉诗媛更愿意称呼她为学姐。

  10月14日晚在四川大学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中,作为舞台剧《江姐在川大》编剧的冉诗媛在分享中说,我们想让江姐在大家的记忆里,不只是一个英烈的名字,更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人。

  在四川大学,校园里有关江姐的痕迹还有很多,江姐纪念馆、“江姐班”等。70多年后的今天,这位学姐真切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影响了一大批当代大学生。

  这一切,源于四川大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江姐精神时代化,推动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持续探索。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说,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以江姐精神为代表的校园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营造“知史爱国、知史爱校”的良好文化氛围,让校史中的精神养分充分滋养青年学生。

  一个“遥远的革命者”走近了

  冉诗媛是重庆人。在考上四川大学之前,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江姐这位英烈在她家乡重庆的故事,并不知道江姐曾经在四川大学求学。

  四川大学发掘的档案资料证实,1944年至1946年,江姐曾以江志炜的化名就读于四川大学。2018年11月,该校首次对外公开一批江姐的档案资料,包括《国立四川大学学生登记表》《学生休学名册》《领取困难补助名册》、在华西医院做生产和绝育手术的《住院记录》《志愿书》《彭云出生证》,当年农艺系的《课程表》等。经媒体报道后,江姐求学的经历走进了公众视野。

  2018年,四川大学筹备创作一部反映江姐学习生活的舞台剧,当时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的冉诗媛成为创作团队成员。她是带着疑问加入这个团队的。冉诗媛向现场师生坦言:“看着那双温柔的眼睛,我很好奇,这样一个邻家姐姐般的女孩,究竟是如何成长为一位女战士、女英雄的?”

  作为编剧,冉诗媛查阅了大量有关江姐的史料,了解到了这位英烈更加生活化的细节。

  “她是一位学霸,只用了3个月就自学考上了四川大学。”冉诗媛说,这让她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高考生活。此外,江姐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吃酸辣粉的细节,也让冉诗媛觉得,“她不只是英勇的革命者,更是一名亲切的学姐”。

  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冉诗媛和同学们形成明确的共识:对这位遥远的革命者,我们首先要还原她作为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的形象。

  冉诗媛举例说,在第五幕的离别场景中,创作团队强化了江姐告别四川大学、告别挚友的情感。这是人之常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正处于毕业季的同学说,看到那一幕,自己一下子就代入了。

  在剧中,因为身份保密,这场离别在同学眼中不过是暂时的,但对江姐来说,这可能就是永别,因为她将远赴重庆执行任务,面临的可能是牺牲。冉诗媛说,当一个“遥远的革命者”以这种方式走近我们的时候,也许观众会产生深切的共鸣。

  事实也是如此。《江姐在川大》在校内外公演了20多场,冉诗媛注意到,很多观众在离场时眼眶泛红,有人在朋友圈发了观后感,表达了想继续深入了解江姐的愿望。

  这部舞台剧的创作与演出,是四川大学探索鲜活思政教育的一个缩影。面对00后大学生,该校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代际特征,探索更鲜活的思政教育形式,特别是讲好身边人身边事,追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比如,该校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混合式、沉浸式思政教学,学校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制作VR课程《我的同学江竹筠》,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网络游戏结合起来,开展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式思政课教学,让同学们获得生动而深刻的革命教育。

  学姐用行动阐释了信念的力量

  除了创作舞台剧、话剧这样的文艺作品来纪念江姐、传播江姐精神以外,学校还在江姐曾经的宿舍所在地四川大学女生院建了一座江姐纪念馆,把那一代青年川大人的精神固化下来,让今天的川大人感悟。

  曾经出现在史料照片里的皂角树今天依然矗立在女生院,当年女生们曾捡树上掉下来的皂角洗衣服。四川大学甚至复原了江姐的宿舍样貌,供参观者感受当年的校园生活。

  作为江姐纪念馆的学生讲解员,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20级学生张钰曾无数次向参观者讲述那些70多年前的往事。两年的讲解员经历,使她对自己川大人的身份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学生活期间,这位女生经历过迷茫、困惑,也时常感受到压力。比如,大一时不知道怎样搞好学习,临近大四时又因毕业后的选择而焦虑。张钰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这个行业女生很少,工作也并不舒适,未来怎么办?

  在讲解江姐故事的过程中,她隐隐也感觉到了江姐的压力。张钰说,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江姐选择的革命道路面临的压力更大,“到处是反对的声音”。

  “在摇摆的环境下,江姐坚持党交给她的任务,坚持学习,坚持革命,是因为她心中有一股信念。”这让张钰想起了大学入学时老师曾对他们说过的一句话:当你对前路感到迷茫的时候,跟着国家的战略走,总是一条正确的奋斗道路。

  赋予她动力的不只是当讲解员的经历,还有她所在的水利水电学院“江姐班”。这是四川大学拔尖人才的试验田,“江姐班”的建设,是四川大学推进江姐精神时代化,推动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探索。

  2018年,四川大学将生命科学学院2018级生物科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验班命名为“江姐班”。到现在,该校设立和选拔了17个“江姐班”,先后已有7个“江姐班”毕业,目前共有10个在建“江姐班”。

  学业上追求卓越、思想上追求进步,这是张钰对“江姐班”的理解。她所在的“江姐班”有40名学生,大四的时候有32位学生保研,大学期间25位学生入党,大家日常在搞好学习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

  这个工科专业的班级把科创报国作为使命,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在毕业前夕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专业方向。张钰瞄准国家“双碳”目标,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储能材料与电池工程研究方向。她的体会是:怀着信念感去做事情,脚步会更加坚定。

  “江姐班”是江姐精神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生动实践。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曹萍说,“江姐班”的同学们在投身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参与公益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在全校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这样的探索还将继续下去。曹萍说,面对00后的当代大学生,四川大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强调思政课老师用心教,同学们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让川大学子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