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高质量发展吉林行|让“科技创新”成为“金名片” 吉林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3-10-18 11:05:00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长春10月18日电(见习记者 潘晓文 记者 刘洪侠)10月13日,“高质量发展吉林行”网络主题活动于吉林长春正式启动。连日来,记者在调研时发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在科技产业布局上有了一些“新变化”。

  “老字号”创新升级以“数字智能”服务亚运;“百星飞天”向星空逐梦,“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抢抓“双碳”机遇,“陆上三峡”助力低碳化振兴……老工业基地正加速展现蓬勃新气象。

  中车长客:创新驱动 跑出“中国智造”加速度

  设计生产了“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地铁、动车组的摇篮,也是吉林省工业制造的“金名片”。

  在刚刚结束的杭州亚运会上,中车长客专门研制的以“润泽江南”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为代表的110列动车组,圆满完成了杭州亚运会运营保障任务。记者看到,该组列车车头似“鹰隼”、身披“虹韵紫”,外观酷炫十足,值得一提的是它还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技术。

  据介绍,亚运期间,列车奔驰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6座城市间,实现了“零故障”运行4707次,为参赛运动员、观众以及“双节”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特别是复兴号亚运智能动车组,凭借其酷炫的紫色外观、契合亚运主题的内饰以及舒适的乘车环境,成为广大运动员、车迷、乘客竞相打卡的“网红列车”。

  多年来,中车长客相继自主研发了和谐号、复兴号等系列产品,构建起动车组、高档客车、城际及市域车、地铁列车等7大产品线,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作为国内行业中出口最早、出口数量最多的企业,中车长客的产品出口已经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沙特、新加坡、新西兰、阿根廷、埃塞俄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车数量累计超过9000辆,签约额超过130亿美元。

  长光卫星:百星飞天 拥抱光电信息产业新“蓝海”

  走进吉林长光卫星公司大楼,记者团便被一个硕大的卫星模型所吸引,“这是‘吉林一号’组星的等比例模型。2015年,长光卫星研制的4颗遥感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由此开启了‘吉林一号’星座建设征程。它们的模型被单独陈列在大厅里,突显其成功飞天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光卫星办公室宣传员张宜坤介绍。

  如今,“吉林一号”已有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每天都会向地面传输海量数据,为国土安全、地理测绘、土地规划、农林生产、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各领域提供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近日,长光卫星使用自主研制的车载激光通信地面站,与“吉林一号”星座MF02A04星开展星地激光高速图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这标志着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星地激光高速图像传输全业务链的工程化。

  据介绍,预计到今年底,“吉林一号”将实现138颗卫星组网,到2025年实现300颗卫星组网计划,届时将实现全球无死角拍摄。

  助力“双碳” “陆上三峡”好风光

  想要了解吉林的能源之“变”,不得不提到“陆上风光三峡”工程。

  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是指充分发挥吉林省西部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充裕的土地优势,利用正在推进的“吉电南送”特高压通道等电力外送条件,全力推进“国家级新能源生产建设基地”建设,主体区域包括白城、松原、四平等3市11县。

  10月16日,记者团走进了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和白城市通榆县三一重能通榆零碳智造风电产业园。

  在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园,一条条近百米长的“大风车臂”让人惊叹,“像这样的风车臂我们24小时就可以生产一只,”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吉林中车风电叶片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慧引导采访团继续深入,“目前,生产已经全面步入正轨,月生产量已经达到100支。” 他介绍,截至今年9月末,这里已经生产风电整机150台、叶片488支、塔筒48套、主控变桨30套、主控系统33套、装配风力发电机12台,实现产值16.73亿元,已安置就业达719人。

  “中车松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是工业集中区成立以来,体量最大、建设速度最快的项目,这里将全力打造国内首家AAAA级工业生态产业园,将为松原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前所有未的机遇,也将为我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吉林宁江经济开发区副主任闵海波说。

  来到白城市通榆县,众人随即感受到两个字“风大”。据介绍,通榆是吉林西部的“风口”,大风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本地人对风曾经苦恼不已。

  如今,借助于吉林正在建设的“陆上风光三峡工程”,风电产业也迎来了“风口”,风力资源优势明显的通榆刮来了一股“招财风”。

  近年来,白城市通榆县按照“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吸引了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聚集落户,风力发电机主机、叶片、塔筒等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