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以河为媒】沿运河历史文脉 探寻城市与运河的相伴相生

发布时间:2023-11-01 15:35:00来源: 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刘畅)京杭大运河自元代通航以来,已经存续数百年。除了提供漕运便利,运河也承载着观赏和文化功能。10月30日,记者随着“以河为媒——沿着大运河看中国”(北京站)网上主题传播活动,沿运河流淌的轨迹,寻访运河城内河段,看运河文化如何影响城市生活与发展,看城市如何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北京市东城区,玉河故道。2015年初,玉河考古发掘逐渐完成,发掘出东不压桥(澄清中闸)遗址、明代和清代古河堤、发现澄清下闸遗址。该故道保留了原本的历史风貌,游客观赏时,能够体会到数百年前北京城的风韵。

  北京市东城区,玉河遗址,市民正在桥上穿行。据新北方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张勇介绍,与以往的遗产保护不同,玉河遗址实现了从闭门保护到开门保护,从输血式保护到造血式保护。遗址在新时代得到新利用,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游客站在桥上,仿佛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

  北京市东城区,玉河遗址。清时曾有诗人赞美玉河美景:“水绕沙堤曲,桥看御柳眠。柔条轻着雨,叶暗抽烟。影落澄波细,阴垂画槛偏。亭亭依汉苑,迟日待莺迁。”经过保护与开发,如今的玉河已经重现古时水穿街巷的风貌。曲水通幽,杨柳依依,玉河遗址作为城市中心的一隅安静之地,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以河为媒】沿运河历史文脉 探寻城市与运河的相伴相生

  北京市东城区,集知识性、互动性、观赏性、体验性于一体东城区东不压桥遗址大运河文化数字体验中心。该中心利用全息投影技术,沉浸式讲述玉河的“前世今生”,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科技空间”。参观者可以玉河古道行舟的视角,模拟水上行舟、穿闸过桥,感受古运河上重要的文化符号——河工号子。

  北京市西城区,郭守敬纪念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位于积水潭北岸的汇通祠内,于1988年建成并对社会开放,为北京市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展示内容从元大都建都之初一直到整个京城水系的建成、使用和维护,涵盖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具有较强的体验感、沉浸感。游客可以在幻影成像视频中感受通惠河水闸运行、了解什刹海水系,从沙盘演示中观看通惠河贯通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西城区,郭守敬纪念馆内,临清窑京砖。“临清”即山东省临清市,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此地淤积土质地上乘,色泽适中,被当地人称为“莲花土”,适合烧制青砖。自明成祖朱棣计划迁都北京起,为兴建新都城,临清烧制的青砖脱颖而出被定为贡砖。位于大运河要道的山东临清,既有烧制贡砖的技艺与原料,运河也为贡砖源源不断向北京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临清州志》用16个字形容: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北京市西城区,郭守敬纪念馆,乾隆御制石碑。该石碑记录了清乾隆时期汇通祠的建设与运河治理。

  北京市西城区,广福观内。广福观始建于明代1459年,是北京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现用作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广福观内设五大展厅,分别介绍什刹海的历史、大运河的渊源、什刹海地区的文化传承等内容。游客可通过数字沙盘、AR、多点触摸屏等多种表现手段,沉浸式感受什刹海积淀已久的运河文化,体验非遗魅力。“遇见梅兰芳”京剧体验系列活动、什刹海小年庙会、中秋赏月谢师等多场活动在这里举行,为居民打造丰厚的精神文化盛宴。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古时来往客商常在此地洗涮马匹,在岸边晾干身体,故称“晾马河”,后称“亮马河”。如今的亮马河已经是集休闲、观景、购物于一体的新晋网红打卡地。游客漫游河上,感受亮马河的前世今生与大运河文化带来的深厚底蕴。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上,游客正在体验过水闸。与古时郭守敬创造的“逆水行舟”原理相同,游客可切身体会古人的智慧,感受运河文化。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上,游船途经“好运桥”。桥下繁星点点,梦幻至极。“碰一下就会有好运”,游客纷纷伸手触摸,观赏性与互动感极高。

  白天,记者自西海湿地公园出发,途经什刹海、北海,游览名人故居与热闹街市;夜晚,乘船摇曳于亮马河上,华灯初上,看古今变幻,体味这“漂来的北京城”,领略运河工程的伟大,感叹运河文化的辉煌。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