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乘组”,欢迎回家
光明日报记者 靳昊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艳
北京时间10月31日8时11分,在朝霞的映衬下,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9时10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顺利出舱,健康状态良好。“博士乘组”顺利回家!
安全着陆 感觉良好
这是一次万众瞩目的旅程。
“制动开始!”
“推返分离!”
…………
上午7时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随着一个个口令的下达,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
千里之外的东风着陆场,直升机在空中轰鸣,地面车队快速行进。技术娴熟的车辆驾驶员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况,跨过一堆堆骆驼刺、一棵棵梭梭树,穿越滚滚沙尘向戈壁深处驶去。
随着“砰”的一声巨响,耀眼的橘黄色火焰从返回舱底部喷薄而出,缓冲发动机点火成功,飞船返回舱稳稳降落在戈壁滩上。一条条令人振奋的消息,连同车队的马达声、对讲机里的调度声,汇成一首迎接英雄回家的交响曲。
“我是神舟十六号,我们已安全着陆,感觉很好,请大家放心!我们北京见!”指令长景海鹏的报告声洪亮有力。
在医监医保人员的协助下,航天员依次出舱,向大家挥手致意。3名航天员在接受短暂采访后,被分别转运到3辆医监医保车。在车上,他们接受了进一步身体检查,工作人员还为他们精心准备了回到地球的第一餐。短暂休整后,3名航天员再次被转运到直升机上,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他们踏上了回家的路。隔离恢复期过后,他们将在北京同新闻媒体集体见面。
“太空出差” 满载而归
“在这次任务当中,我们乘组做到了开心生活、高效工作。所有的操作,包括指令的发送,没有出任何差错,做到了零失误、零差错,把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智慧、梦想都变成了现实。这是天地一心、乘组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首位四上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如此总结此次“太空出差”的成果。
空间站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六号乘组共开展了70项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流体力学、航天技术等空间实(试)验和8项人因工程技术研究,圆满完成了1次出舱活动、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多次载荷出舱等工作任务。此刻,他们不辱使命、满载而归。
回想过去的5个月,神舟十六号乘组和大家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互动。
就在前段时间,太空菜园喜获丰收。新鲜健康的蔬菜长势喜人,景海鹏对着镜头,在太空中做起了“吃播”。他现采现吃了两片菜叶,着实馋坏了网友,大家纷纷留言:“脆脆的看起来就好吃。”“一口一个,真香!”有的网友还调侃道:“给神十七的战友们留点菜。”
桂海潮的高校教授身份,也让广大网友玩出了梗。网友们替他“操碎了心”,督促他的研究生:“记得交论文。”
还有人将神舟十六号乘组做成了一组有趣的表情包,这些表情包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在空间站的点点滴滴。
四件“神器” 安全保障
这是东风着陆场第五次迎接航天员从太空回家。自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以来,返回舱的着陆场都位于这里。
主着陆场为何从四子王旗变成了东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表示:“东风着陆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辽阔的戈壁带,是航天器理想的着陆场。”这里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东南部,面积约为四子王旗着陆场的十倍,足足有2万平方公里。同四子王旗着陆场相比,这里人烟稀少,建设着陆场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破坏更小,还可以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还可以充分利用其配套设施,极大提升搜救能力。
航天搜救是一个覆盖范围大、涉及面广的庞大体系,涉及通信、搜索定向、返回舱处置、摄影摄像等众多专业。卞韩城介绍,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航天搜救,应用了四件“神器”——
第一是再入误差管道,在中外航天搜救史上是首次使用,开创了再入式航天器飞行状态监测和再入着陆区预示的新方法。
第二是指挥显示系统上飞机,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着陆场地形地貌,指挥人员依托高精度的地图信息,始终观察飞船返回的综合弹道,进行搜救指挥决策。
第三是前舱搜索引导系统,直接接收地面指挥中心上传的综合弹道,飞船从返回制动开始,飞行机组就可时刻掌握飞船的位置、距离和方位。
第四是国内首款(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在综合弹道的引导下,飞船返回舱一开伞,其就能够马上捕获目标,引导机组快速接近要着陆的返回舱,实现舱落机临的目标。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1日 08版)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