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文化

深夜敢外出,打球不争吵,办事不求人 城市与青年如何“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3-11-06 11:16:0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我觉得这是一种‘双向奔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杰华看来,今天的青年更自信,有更明显的特征。

  11月1日,2023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青年发展型城市主题论坛圆桌论坛在深圳举行。在3场圆桌对话中,专家学者共话青年和城市如何双向赋能,共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之路。

  陆杰华说,青年群体在人口、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新的特征,比如青年人口占比持续降低、青年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大、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业态青年从业者群体快速增长等。他提出,基于代际社会学视角下的新时期青年群体研究,应注重精确群体分类标准、准确把握青年行为特征、重视新时期青年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

  此前,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所长姚建龙曾“面对面”访谈了数百名青年,问卷调查超过10万名青年。他认为,从青年的视角看青年发展型城市,必须用青年能听懂的语言来概括——深夜敢外出,打球不争吵,办事不求人。在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各地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制度和做法,需要通过立法固化下来。同时,遇到困难或者障碍,也需要通过立法进行破解。“立法,确实是青年发展型城市的一个保障性的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回归到青年教育本位的问题。他用12个字概括:学有所需、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他说:“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在不同的体系当中,以及在不同的场景,我们的所学究竟怎么服务于这个社会、服务于国家,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陈如平称,青年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比如青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青年教育要注意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黄长群说:“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一个以人为核心、充分体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它最好地回答了我们发展是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她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各地在营造心理健康环境、开展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心安处是吾乡。”长期负责招生的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卫东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逐渐演变成“先安居再乐业”,所以城市对于年轻人的供给,如空间供给、服务供给、就业供给就变得非常重要。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程度走在全国前列,城市竞争是地区文化所决定的。这个地区青年群体的特征就是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包容开放。

  如何理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团校副校长廉思表示,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能够较好满足企业方人力资源需求的就业,是就业人员实现体面劳动的就业,也是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竞争有序、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够促进生产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就业。他觉得,一个青年喜欢的城市应该给愿意奋斗的人向上流动的空间,也同时给青年人歇脚喘息的时间,给优秀的人更大的舞台,但也要给普通人应有的尊严。

  当下,灵活就业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选择。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灵活用工和兼职。大学生就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的就业“蓄水池”在金融、互联网、房地产行业,如今的互联网、新制造、新生活成为年轻人就业选择的“新三样”。他说,青年就业期望从“找一份工作”变成“找一份好工作”,城市的薪资水平、产业前景、生活环境等都是新青年评价“好工作”的标准。青年对就业城市的选择更加多元,非一线城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且30岁以下的青年人是跨城流动的主力,这是城市引才的大机遇。

  我国城市的发展同时面临着老龄化、青年发展和儿童友好3个课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提出,这三者的核心都是围绕城市中“人”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工作与国家战略的高度一致。他表示,协会一直在关注青年规划师的成长和发展,正在筹建的青年规划师工作委员会目前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其目的就是为青年规划师们提供价值导向、技术学习、职业教育等交流平台,让青年规划师能够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有所作为、创业立功。

  长沙为什么爆火?黑色经典创始人、CEO卢路成觉得背后原因是长沙这座城市的底蕴和气质,新消费和城市之间是相互包容、相得益彰的。他认为,长沙文旅资源其实不算特别丰富,但是长沙把文旅和生活方式合二为一,灌入更多情绪价值,进而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打卡、来体验。

  “以‘文旅城人产’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模式,构建年轻人心中的梦想之城。”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荣福表示,过去城市规划采取“成本型城市”规划理念,未来城市规划需要采取“效用型城市”规划理念,即以青年人的视角、青年人的需求构建一个“定制城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