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芳华 乌镇之光照亮数字发展之路
10年前从水乡乌镇出发的数字之船正驶向世界,一个“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一个迈向新阶段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1月8日开幕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批互联网科技新成果标注出当前数字技术发展的脉络。多个来自网络基础设施、网上文化交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网络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全球合作案例,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留下注脚。
11月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维护安全的新疆域、文明互鉴的新平台,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时代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是乌镇峰会升级为国际组织年会的第二年,目前已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30家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机构及个人加入成为会员。这次峰会,不光是全球互联网领域人才与成果的聚会,在闪耀互联网之光的东方小镇上,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数字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记录互联网发展的刻度尺
“每次来乌镇,我都有两种感受:一种是放松,古镇像是一个老朋友,每年都要聚上一次;另一种是精神的焕新,每次来我都能感受到互联网这一年新的发展和开拓,让我振奋。”第五次参会的知乎创始人、CEO周源用“充电”形容每年的乌镇之约。他记得,10年前,大家在乌镇讨论的是5G,后来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到今天是大模型。“乌镇峰会像是一个记录互联网10年发展的刻度尺,每个刻度,都是互联网人开拓创新的烙印”。
书写10年“网”事,“枕水乌镇”成为“云上乌镇”,仅是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企业,就从最早的12家增加现在的千余家。首届乌镇峰会开幕的2014年,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首次超过传统PC。这一年,电子商务助推下的快递业也快速发展,全国快递业务量完成140亿件,跃居世界第一。有数据显示,最多的一天,有超过1亿件快件在寄递途中。
“10年来,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推动效能不断增强,并迎来了全真互联网的曙光。”在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看来,随着实时通信、音视频等基础技术的齐备,计算能力的快速提升,信息接触、人机交互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人与数字空间的连接方式逐渐从“在线”转向“在场”,“更加立体可感,注重多向互动”。
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这样的网络大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夏学平介绍,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50.2万亿元,“在互联网应用、网民数量、人工智能发展等多方面领跑全球”。
10年间,乌镇峰会不仅成为业界盛事,而且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郭凯天注意到,近几年的乌镇峰会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AI的驱动下正在加速融合和成长: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引擎渲染、安全等技术被融入一个个新科技产品中,并得以加速应用和推广。
就在本次峰会开幕首日,15个项目获得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奖,领域涉及人工智能、车联网、网络安全、智慧医疗等。
数字为民 全球共享
从“人人互联”到“万物智联”,乌镇峰会丈量的互联网发展足迹还在不断延长,但始终不变的标准是“数字为民,全球共享”。
用蚂蚁集团智能化研发技术专家储晓颖的话来说,中国互联网正从一个新的起点重新“展开”——当下大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逐步来到普通人的身边。“在AI大模型的‘翻译转化’下,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普罗大众可以轻松驾驭的日常。”储晓颖说。
让全民共享更安全、开放、稳定的网络空间也是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参与主管潘博·伊诺霍萨此行的期待。第六年参会,潘博·伊诺霍萨希望能与世界各地的来宾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加强全球合作,促进社会治理。他所在的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也是全球五大区域级互联网IP地址注册管理机构之一,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的分配管理。
“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共同愿景,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在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宣兴章看来,当前,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正加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广泛渗透,世界互联网发展在曲折中前进,助推全球经济复苏,“更需要全世界携起手来,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加强研究,增进交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也感受过“合作、普惠”的力量。世界互联网大会走过10年,这家网络信息安全领域企业的成果也在合作交流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他告诉记者,更好的多方合作、更具普惠性的数字技术,以及更加安全可信的数字安全屏障,是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的关键之举,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根基所在。
10年芳华,更多新成果在乌镇亮相,照亮全球数字发展之路。多国互联网科技从业者对现实命题的数字关切,也印证了首届乌镇峰会收到的贺词——互联网真正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 见习记者 刘胤衡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