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综保区从“后卫”变“前锋”
□ 四季看新疆之走进口岸看新疆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符香凝
位于祖国西陲的新疆喀什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是南疆唯一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作为喀什地区外贸增长的“主引擎”,喀什综保区的外贸“成绩单”令人瞩目。据喀什海关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喀什综保区实现进出口总值345.6亿元,同比增长111.5%,连续6个月在新疆4个综保区中排名第一,实现了从2020年全国排名第125位跃升至第29位的“逆袭”,带动效应和拉动外贸增长功能作用愈发凸显,实现了由“后卫”到“前锋”的角色转换。
创业热土
近日,“走进口岸看新疆”主题采访团走进喀什综保区。
在中顺电子商务(新疆)有限公司仓库门口,工人们正在将一箱箱堆积如山的圣诞节用品装车,这些货物将从伊尔克什坦口岸通关,3天后抵达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
“我2020年来喀什创业,见证了这里的崛起,特别庆幸当时把企业落户喀什。”该企业负责人张琪说,喀什周边有红其拉甫、卡拉苏等5个对外开放口岸和喀什国际航空港,开放优势助力企业不断发展。
“11月1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我们坚信这会给喀什地区带来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张琪接受采访时充满信心地说,公司2023年计划完成10亿元的跨境电商出口业务。
同样搭乘综保区快车的还有喀什泓宇恒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的商品车进入综保区报关以后,两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通关,然后到达口岸,8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出境,出境以后5天之内能到达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7天之内我们就可以收到客户回款,所以我们资金周转很快,每个星期都会采购新的车辆。”公司负责人魏公哲说,2023年1月至10月,该企业从综保区出去的车辆有1600多辆,成交金额3500多万美元。
“这里已成为投资热土。”喀什综保区园区服务中心主任赵春林介绍,目前,喀什综保区登记在册企业达424家。
国际商埠
在综保区内,受益的不仅有企业,还有群众。
记者走进园区内的喀什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看到许多顾客正在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零关税商品。“我们差不多每几个月就会来这里选购一次,货品很全,价格也比不少地方要便宜,挑选起来很方便。”喀什市民李女士对记者说。
据了解,喀什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是全疆单体最大的跨境电商展示交易中心,面积1.5万多平方米,商品来自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区,涵盖高端化妆品、红酒、食品、日化等3000余种跨境零关税商品。中心采用“保税备货”模式,即国外供应商直接将货物配送至设在综合保税区的保税仓,商品进口全过程接受海关部门监管,打造本地“线下体验+线上下单+邮寄到家”于一体的“一站式”便捷购物平台,让消费者得到与“海淘”“代购”不一样的体验。
“展示交易中心可以提升喀什向西开放支点的重要作用,提升喀什对外开放的水平、集货、散货的能力,同时来自中亚、南亚、欧洲乃至全球的商品通过喀什的这个展示中心惠及南疆乃至全国的广大消费者。”喀什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喀什综保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树松说。
2015年4月20日正式封关运营的喀什综保区,从一片戈壁滩发展成厂房林立的现代化园区,现已逐步发展成为连接中亚、南亚的重要桥梁和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开放高地
记者看到中顺电子商务(新疆)有限公司门口的货车都贴着“TIR”标识,TIR是指《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有该标识的车辆经过过境国海关时,无特殊情况下无须对货物进行开箱检查,企业也无须缴纳过境担保费用。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喀什海关做足服务“文章”。
在保税区内的喀什海关“一站式”业务大厅,一个个业务窗口井然有序。喀什海关办公室科长戈名杰介绍:“业务大厅集结了监管、查验、保税物流等48项业务,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我们还大力推动智慧海关建设,开启了‘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和‘7×24小时’预约通关模式,做到货物‘即到即查、即验即放’,极大提升通关效率。”
喀什海关党委书记、关长王传杰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以来,喀什地区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由2013年的117.1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63.2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到578.9亿元,占喀什地区进出口总额的94.8%。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清晰地表明,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的东风,喀什地区正在加速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
“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喀什拥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节点城市。在我国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下,喀什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释放对外开放的优势,创造了让人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喀什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艾尼瓦尔·吐尔逊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说,站在向西开放前沿的喀什,将会不断把“古丝绸之路”上的荣光和“新丝绸之路”的辉煌展现在世人面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