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程恩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美平(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我国在国内外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新战略选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新生产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跃迁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我们要重视传统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在新型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及时发现新生产要素在科技创新中的新功能。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决定性力量,当新生产要素赋能传统生产要素的时候,新的劳动者、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对象就会应运而生;当新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之间融合成长的时候,就会带动新质生产力的能级跃迁。
目前,数据、信息、网络就是新生产要素,数据搜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产品加工、数据营销等,都会蝶变成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数据再生产。这样一来,海量数据经过加工后形成特定信息商品,就能通过互联网驾驭传统生产要素嬗变的方向、规模和结构。数据、信息、网络作为新的三个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便具备了整合传统生产力的能力,进而羽化成由数据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和网络生产力构成的新质生产力。
以新科学技术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在基础研究中发现新科学,以新科学演绎新技术,以新技术全面推动新应用研究,进而使得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经历多个环节,并构成高效运转的科技研发闭环。通过新科学转化路径的可行性探究、新科学之间耦合路径的尝试性探究、新自然科学与新社会科学交叉路径的关联性试验探究,实现引领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关键性突破,建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算力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超前性研发。在此基础上,把这些系统性新技术群运用到实体经济制造业领域,提高资源转化能力和转化效率;运用到生产经营管理中,提高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效能;运用到社会运行之中,减低公共产品高质量均质化服务成本。这表明,新科学技术不仅促进实体经济的动态高质量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全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普遍提升。这说明,以基础研发为底蕴的理论创新,是产生超前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活水源头,是新质生产力产生、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以战略性新产业凝聚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首先,要明确现代产业体系内部结构的各自功能定位。基础设施产业、民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各司其职。其次,要理性预测前瞻性战略产业主攻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是特定空间的掌控产业。就太空而言,太空育种业、太空通信业、太空军工产业都是前瞻性战略产业。就深海而言,深海勘探业、深海加工业、深海交通业等就是前瞻性战略产业。最后,要把握未来产业演进路径。以新能源产业、类脑智能产业、量子信息通讯产业、基因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深海装备产业作为未来产业依托,沿着新材料、新介质、新微观世界单元、新宏观集成整体架构、新网络连接形式的全新设计思路,构筑未来产业的突破思路和明确未来产业研发方向,探索单个产业独立型芯片向多个产业兼容型芯片转化方式,力争通过全产业链布局空间国产化集成,来实现产业连续升级向产业迭代升级的根本性转变。新勘探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制造产业、太空通信业等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以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场域
新赛道需要新机制、新主体、新动力、新场景的通力合作与协同推进。新机制是孕育新赛道的源头,新机制包括新资源创新机制、新收入分配机制、新社会流动机制、新经营机制。新赛道上的新主体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生力量,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领跑者。新动力是新赛道得以开拓的新能量,是确保新赛道能量充足可持续延展的源泉。新场景是新赛道的空间载体,是新质生产力具体实施领域的优先选择视阈。具体而言,运用资源创新机制激活人才队伍中的新创新主体,运用新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激发具备科技创新优势的多层级科技创新中心释放新动力,运用新社会流动机制激励创新集群低成本运行实现高效率,运用新经营机制发现新场景融合虚拟现实创新构筑数字化产业新基地,再通过新主体在新动力作用下发现更多新场景,从而提高新的微观效率和整体绩效。这充分说明,只有在新机制、新主体、新场景、新动力共同作用下,才能开辟出新赛道,才会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场域载体。
以新思想新力量赢得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主动权
新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思想中汲取大智慧,围绕国家战略生存需求和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进行布局谋篇。通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明确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策略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高效发展和生产关系改革创新的同频共振。在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前提下,通过“一体多元”中华民族共同体新力量的勠力同心合作,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各级各类人才的聪明智慧,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演变规律,利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时代机遇,抓住各种经济周期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要掌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我国长期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从而加速实现国计民生智能化和中国式现代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